馬絆草
馬絆草為禾本科植物馬絆草的全草,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甘肅、寧夏、新疆、山東、江蘇等省區。用於黃疸、水腫。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馬絆草
- 別名:獐毛
- 界:植物界
- 族:獐毛族(Trib. Aeluropodeae Nevski ex Bor)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又稱百合綱。
- 亞綱: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 目:禾本目(Poales)
- 科: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
- 亞科:畫眉草亞科(Eragrostoideae Pilger)
- 屬:獐毛屬(Aeluropus Trin.)
- 種:獐毛
簡介
Aeluropus littoralis (Gouna) Parl. Var. Sinensis Debeaux
【藥 名】:馬絆草
【拼音】:ma ban cao
【英文】:all-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eluropus sinensis(Debeaux)Tzvel.[Aeluropus littoraris (Gouan)Parb.var.sinensis Debeaux]
【來 源】:為禾本科植物馬絆草的全草。
【功 效】:利濕退黃,利水消腫。
【主 治】:用於黃疸、水腫。
【性味歸經】:甘、淡,平。膀胱、肝、膽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
【別 名】:獐毛(《種子植物名稱》)、小葉蘆(《東北植物名稱》)、蝦須草(江蘇連雲港土名)、馬牙頭(《指示植物》)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甘肅、寧夏、新疆、山東、江蘇等省區。
【考 證】:始載於《指示植物》。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淡,性平。有清熱利尿的功能。用於黃疸型肝炎,膽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症。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體較矮小而堅韌,通常“外有長匍匐枝。稈為鱗片:約狀葉鞘包裹,高15-三圓35cm,徑1.5-2mm,具多節。葉鞘長於節間, 鞘口常有柔毛;葉舌截平,長約0.5cm葉片無毛,通常扁平,長3-6cm,寬3-6mm。圓錐花序,常緊縮成穗狀和頭狀,長2.5-6cm,寬5-12cm;小穗卵狀技針形,有4-10朵小花,長4-6cm,寬3-4cm,成2行,排列於穗軸的一側,小花覆瓦狀排列,小穗軸脫節於穎上和各小花之;穎近革質, 略有子膜質邊緣,第1穎有1-3脈,第2穎有5-7脈;外停下部革質,上部草質,卵形,有9-10脈,內釋與外種相等,先端截平,背部無毛,基盤略有微毛;雄蕊3,由小穗先端伸出。穎果卵圓形或長圓形,與內外粹分離。花、果期5-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