蜆殼

蜆殼

蜆殼,中藥名。為蜆科動物河蜆(Muller)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具有化痰止嗽,祛濕和胃之功效。用於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濕瘡,潰瘍,腳氣。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貝殼。

性味

味鹹,性溫。

歸經

歸肺、腎經。

功效

化痰止嗽,祛濕和胃。

主治

用於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濕瘡,潰瘍,腳氣。

相關配伍

1、治痰喘咳嗽:白硯殼多年陳者,燒過存性,為極細末。以米飲調服一錢,日三服。(《急救良方》)

2、治腳氣,腳上生風毒瘡腫不瘥:爛蜆子殼一兩半,黃連一兩,馬齒莧菜三分。搗細羅為散,頻敷瘡上。(《聖惠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採集時間

全年均可捕,捕後入沸水燙死,取殼,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河蜆又名:扁螺、黃蜆、沙蜊、金蚶、蟟蚌、蟟仔,貝殼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殼質稍厚而堅硬。成體一般殼長40mm,殼高37mm,殼寬20mm。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被有暗褐色的殼皮,有時稍帶黃色。表面生長紋輪狀,較老個體殼頂常脫落而露出石灰質。殼內面紫白色。鉸合部有主齒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狀。

生長環境

生活於河川、湖沼,多棲息於泥質的水底。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藥理作用

蜆肉中提取物注射後血液中可出現腺甙類物質,腺甙有促進淋巴流量的作用。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生肌斂瘡。治濕瘡,潰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