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套蜀河八大件為八涼八熱,八葷八素。開席便有八個冷盤,四葷四素,中間置一拌冷盤的大盤,將冷盤適量放入中間空盤,再將調好的拌菜汁子澆上,攪拌均勻便可食用,稱之為和菜。四素一般以時令菜蔬搭配,或青、或黃、或綠、或白,顏色較清爽,四葷多以牛肉、動物肝臟等雜碎入品,顏色較為深沉。熱菜共八道,也是四葷四素,但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八個四葷四素的熱菜分為四湯四炒。因蜀河古鎮以回族居民居多,因此蜀河流派的“八大件”必然會被打上“清真飲食”的烙印。
飲食文化
蜀河八大件分漢、回兩種,漢民喜好豬肉,回民偏重牛羊肉,各具風味。
因蜀河古鎮以回族居民居多,所以蜀河流派的“八大件”必然會被打上“清真飲食”的烙印,這反到會對人們產生更多的誘惑,至少我對“八大件”是心存敬畏的,怕一不小心會越雷池半步而落下不尊重民族習慣的罵名,因此,我也就並未曾對這個稱之為“八大件”的飲食文化做過多的探究與品位,頂多只有一些形式層面的淺表性觀察與理解。不過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蜀河“八大件”的特徵與取向更多的取決於廚師的民族,漢民廚師刀下的“八大件”必然會將非清真食品恰如其分的引入其中,而具有純正回族血統的廚師肯定會堅守自己的信仰,遊刃期間,決不會背離《古蘭經》的教誨,卻也能將“八大件”做的噴噴飄香。
八大件全套為八涼八熱,八葷八素,配四方形餐桌,一席(桌)坐八人。上席放大椅子,坐兩位長者或貴賓,左邊為大、右邊為小,其餘三方擱長條大板凳;正對上席的地方稱下席,坐兩位主陪,左右各坐兩位為輔陪。開席、飲酒或每上—道菜,都必須由上席尊者發話招呼,大家方可開吃、慢飲,意為長幼有序、禮敬賓客。
入席時,桌上已擺好八個冷盤,中間放一個浸拌冷盤的大盤子,盤內盛—碗用醋、香油、芝麻、紅辣椒麵、蒜末、香菜末等調好的汁子,以備澆拌冷盤食用。出於衛生和文明用餐,也可將冷盤湯汁舀進自己小碗,自拌自吃。四葷多以牛肉、家畜肝臟等雜碎拼盤,顏色較深,四素以蓮菜、黃豆芽、菠菜、豆苗等農家自產時令蔬菜為主,胡蘿蔔、紅辣椒點綴,青、黃、綠、紅、白、紫顏色鮮亮。葷素間隔擺放,交相輝映、呼應,講究色澤、味道和營養的精巧搭配。
冷盤過後,上八道熱菜,分四湯四菜,按一葷一素配搭,講求出菜程式。第一道“墨魚冬粉湯”,因墨魚頭大,寓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第二道“粉蒸肉”,喻美好生活蒸蒸日上;第三道“清蒸雞塊湯”,隱含吉祥如意;第四道“紅燒漢江魚”,意為日子紅火、連年有餘;第五道“豆腐丸子湯”,表示腹中有文章;第六道“蓮菜合子”,取和氣致祥之意;第七道“酸辣肚片”代指寬宏大度;第八道“清蒸羊排”,祝福客人發大財。
主食為米飯,上六個坐碗、一個湯。六個坐碗:“墩子”、“片子”、“酥肉”、“肉圓子”,根據季節配上兩個清淡爽口的時蔬,寓六六大順,四個肉菜指四季平安。
蜀河八大件在繼承中發展,於揚棄中生存。傳承古老的蒸煮烹調方法,貼近社會進步潮流,飲食文化由最初的膘肥肉厚、滿盤滿碗顯厚道,向講科學求營養吃品味方向演進。熱菜依然遵循四葷四素,但已不再墨守成規,而是根據廚師備料、主人、賓客的喜好現做現吃,並無定法。如婚宴上增加一盤紅棗花生桂圓,象徵“早生貴子”;壽宴上添加一盤壽桃,便是“九九長壽”;團聚時來一份苜蓿蒸肉,煮一碗甜酒湯圓,寓家庭和睦、生活甜蜜、團圓美滿。
縣境其他地域的食俗與蜀河八大件有很多相似,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生活節奏加快和流動交流的增多,飲食習俗變得趨於簡單隨意,體現實用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