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輔料〕
中等蛤蚧...2 只紅棗.....15 枚
鷹龜....5oo 克
料酒.....15 克
陳皮....1 克
胡椒.....1 克
生薑.....5 克
味素....0.5 克
香蔥.....3 克
淮山藥....50 克
〔烹製方法〕
1. 宰殺蛤蚧,先斬掉頭部,剖腹清除內臟,剝下外皮剝至後腿部位即可,勿把尾巴弄斷,因為蛤蚧尾巴是滋補的最佳部位,剝皮後,用水焯一下,洗
淨血污待用。
2. 將鷹龜悶死,使龜血保留在肌肉內,龜死後置水盆中,用攝氏70 °的
熱水稍燙一下,斬去腳爪和尾部的皮衣,再用刀從頸側往後割開,除去硬甲,
清除腸臟和腔內的污物,最後將龜肉斬成若干塊,投入開水中煮5—6 分鐘,
取出洗淨待用。
3. 先把龜肉置鍋中,加入適量的開水,同時投入生薑、紅棗、淮山、陳
皮、料酒、胡椒、精鹽等,慢火煮10 分鐘,使之人味。然後把蛤蚧人鍋,慢
火燉2 小時。把燉料全部撈出,置燉盅內,原燉湯經沉澱後(混濁物不要)
重新倒入燉盅,加蓋上蒸籠蒸1 小時,出籠後撈去紅棗、陳皮、薑片,加入
少許味素、小磨香油、蔥花即成。
〔工藝關鍵〕
1 ,蛤蚧必須斬去頭,因眼睛和腦漿有微毒,不宜燉食。2. 淮山用鮮者最佳,去皮,切成滾刀塊,在燉盅內蒸15 分鐘即熟,軟糯
可口。
〔風味特點〕
1. 蛤蚧與鷹龜均是廣西著名的山珍,蛤蚧因它的叫聲如“蛤—蚧”,故而得名。外形象大壁虎,體長30 厘米左右,頭帶
回回邑1 三角形,吻端凸圓,眼大突出,全身密生細鱗,尾長與體長相
等,尾巴易斷,斷後能再生,每隻約重l00—200 克,蛤蚧作為山珍饋饈,久
已流傳廣西民間,早在宋代《開寶本草》中就有論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
目》中更有詳細記載:“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肝血,助精
扶贏,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鷹龜是廣西奇山異水爬行家族的三珍
之一(另二珍是金頭龜和山瑞),又名“ 鷹嘴龜”或“大頭龜”,頭部很大,
呈三角形,嘴巴由堅硬角質構成,上喙彎曲成鈞狀,象鷹嘴,尾長,皮膚黃
褐,龜殼扁平,爪尾披子鱗片,腹甲甚小,頭尾四肢不能縮入甲內,遇敵受
驚時,只能縮作一團而已。生活在山林石底井溪,晝伏夜出,能爬樹及攀登
岩石,食蝸牛、田螺、青蛙。嗅覺十分靈敏,只要嗅到腥味。便隨水窮迫不
舍,每次產卵多為2 個。故產量很少。十分名貴。鷹龜肉腴嫩滑,清甜鮮美,
有潤肺、健脾、明目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