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或藤狀灌木,無刺。葉互生,托葉小,早落。腋生聚傘花序,花兩性;花萼5裂,萼筒半球形;花瓣5,基部具爪,生於花盤邊緣;雄蕊5枚,背著藥;花盤厚,肉質, 圓形,與萼筒合生;子房藏於花盤內,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淺裂或3半裂,柱頭反折。蒴果狀核果,近球形,與果癒合的萼筒包圍果實基部至中部,3室,每室具種子1粒,成熟時沿室背開裂。
產地生境
約23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大洋洲、太平洋島嶼、非洲、美國南部及拉丁美洲熱帶和亞熱帶沿海地區。我國2種,產廣東、廣西、台灣和雲南。 屬的模式種:銹毛蛇藤C. ferruginosa Brongn.
下級物種
蛇藤 Colubrina asiatica (L.) Brongn.
藤狀灌木;幼枝無毛。葉互生,近膜質或薄紙質,卵形或寬卵形,長4-8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微凹,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粗圓齒,兩面無毛或近無毛,側脈2-3對,兩面凸起,網脈不明顯,葉柄長1-1.6厘米,被疏柔毛。花黃色,五基數,腋生聚傘花序,無毛或被疏柔毛,總花梗長約3毫米,花梗長2-3毫米;花萼5裂,萼片卵狀三角形,內面中肋中部以上凸起;花瓣倒卵圓形,具爪,與雄蕊等長;子房藏於花盤內,3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3淺裂;花盤厚,近圓形。蒴果狀核果,圓球形,直徑7-9毫米,基部為癒合的萼筒所包圍,成熟時室背開裂,內有3個分核,每核具1種子;果梗長4-6毫米;種子灰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2月。
產廣東南部(徐聞和海南島)、廣西(東興)、台灣。生於沿海沙地上的林中或灌叢中。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非洲和太平洋群島也有分布。
毛蛇藤 Colubrina pubescens Kurz
灌木;幼枝、當年生枝和花序被柔毛。葉互生,薄紙質或近膜質,卵狀橢圓形,長4-8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疏細鋸齒,下面沿脈、被柔毛,側脈3-5對,兩面稍凸起,網脈不明顯;葉柄長0.8-1-5厘米,被密柔毛。腋生聚傘花序,花兩性,五基數,總花梗長1-3毫米,花梗長2-3毫米;萼片三角形,內面中肋中部以上凸起;花瓣倒卵圓形,與雄蕊等長;花盤肥厚,圓形;子房藏於花盤內,3室,每室1胚珠,花柱3半裂。蒴果狀核果圓球形,直徑8毫米,成熟時室背開裂,具3分核,每核1種子,萼筒與核果癒合,包圍果實近中部;果梗長8-12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據前人記載,本種僅見於印度、越南、寮國、高棉。在我國雲南南部(開遠、元江)首 次發現。
本種幼枝、葉下面沿脈、葉柄和花序被柔毛,果梗長(8-12毫米)與蛇藤C. asiatica(L.)Brongn.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