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效應

蛇咬效應

蛇咬效應,就是公眾在經歷類似扶老人被訛這樣的新聞事件後,每當看到類似新聞不經辨別就認為又是一起“訛人”事件的反應,而這一效應的產生,就是因為生活中屢屢發生的類似事件的影響,但影響或大或小總是有的。

簡介

蛇咬效應 蛇咬效應

蛇咬效應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公眾在經歷過一次次“扶老人被訛”事件後,逐漸產生了一種怕被訛的自我保護意識。

比如,2015年9月,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安徽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從女大學生找到目擊證人自證清白,到老人一方找到目擊證人證明女大學生確實撞人的所謂“反轉”,再到老人一方證人“疑似照稿念”的再反轉,已成一局“扶老羅生門”。從民意調查結果看,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扶老人理所應當,但也要做好自我保護,比如將全過程拍下來。但也有網友坦言:“此事件不給大眾一個合理的解釋,我發誓再不扶老人兒童。愛誰誰”,就可見影響之大。不能怪網友反應過激,實在是因為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給人的挫折、磨礪、經驗、教訓,常常深刻得淪肌浹髓,左右著生活的航向,影響著“三觀”的形成。試想,做好事的扶人者還要自證清白,今後誰敢再扶人啊?亦因此,才有了六成以上的人產生扶人時要做好自我保護的心理。

影響

蛇咬效應 蛇咬效應

蛇咬效應許多時候,你沒辦法沒時間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比如附近沒人,就你和摔倒老人兩個,或者有人,但沒手機,或者情況緊急,沒有留下任何可供猶豫的時間。就像2015年9月初,河南開封暴雨,路面積水成河。一老人騎電動車涉水時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掙扎。多名路人上前圍觀後復又退回。三分鐘後,老人被幾名路人拉起,但是卻已死去。是猶豫殺死了這個老人,是在“扶就負責”的惡例面前的權衡再三。這就是“蛇咬效應”的映照。

上述調查結果,其實就是現時世道良心的鏡像的反射。說明社會的道德與良知,呈現出虛脫的狀態,經不起生活的擠壓。如果現實總是出現四川達州“扶老案”那樣的委屈,委屈到受委屈者不但不敢接受“委屈獎”,而且還要舉家搬遷,離開已經購房定居準備長期打拚的城市,這現實,就殘酷得讓人不堪。

改變

要想改變這種虛脫現狀,只有高擎公平正義的旗幟,給見義勇為的人解除一切後顧之憂,不讓他們自證清白。就像上例,你說女大學生撞了你,你就得拿出證據,並形成令人信服的證據鏈。否則對不起,你先退還人家學生證和墊支的2000元醫藥費,讓人家投入正常學習,這才是公平合理的做法。警方也應主動介入,展開獨立調查,不能只讓當事人你一拳我一腳,好像拳壇上的敵手。如此,只會加重虛脫的程度,不會成為修復的良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