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蚊型屋蚊型屋,是香港推出的超小戶型住房,比如,位於香港九龍城的樓盤“曉薈”(HighPlace)中一個單位,2015年5月以近40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該單位總面積180平方尺(約17平方米),即使以“香港標準”來看,樓盤單位面積都越來越“細”。而李嘉誠繼2014年推出18平米微型屋後,於2015年推出的“蚊型”屋僅有7.5平米,竟也得到“哄搶”,開售半天就售罄,有趣的是,香港赤柱監獄單人囚室的大小恰好也是7.5平米。
出現原因
緩解港府土地開發壓力
蚊型屋蚊型屋在香港大行其道,與當地政府政策也不無關係。作為全球最擁擠城市的香港,不全是因為土地少,還因為用地極“省”。香港未開發土地占總面積的70%,多數是受法律保護的生態保育用地。面對樓價上升,政府曾提出拆舊村開新界,然而,卻遭到當地環保組織和居民的抗議。小戶型房屋雖無法解決土地開發不足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壓力。
因此,儘管政府多次嘗試控制房市,香港樓價依然持續攀升。根據政府數據,除了2011年有三個季度的小幅下降,以及2013年政府加強冷卻樓價措施之後的溫和修正之外,私人住宅的均價自2009年以來一直處於上升趨勢。
香港政府數據表明,自2007年以來,人均收入上漲約42%,而房價卻大幅飆升154%。房價上漲已令許多主要城市的買家倍感壓力,然而壓力之大都不及香港。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對中位收入和房價中位數進行對比顯示,香港是世界上房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房價中位數為年收入的17倍,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溫哥華的10.6倍。
符合年輕窮一代需求
此“蚊型”屋討了“窮一代”的喜。“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中國人向來對房子有著特殊的感情,骨子裡就看中居有定所,吃慣了西餐的香港人民也一樣,對房子的市場需求是有的。年輕人依然懷有置業的夢想,儘管這個夢想正在不斷縮小,不斷推遲。
此“蚊型”屋也應了“單一代”的意。如今單身人群越來越多,這就催生了適應一個人的“單身經濟”。傳統而言,年輕人在婚前都和父母同住。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單身階段就希望搬出家門,擁有自己的“小窩”,這也推動了對蚊型屋的需求。
日本和台灣早就出現了一人家電、一人餐館、一人超市等適應單身人群的服務。香港的這種20平米以下的“蚊型”屋,也算是營運而生。大多數單身人士,如果不是富二代,其實只需要一間如同酒店單人房那樣的住所,傳統設計給一家三口以上居住的2、3居室,對於不富裕的單身一族而言也算是是一種金錢和時間上的浪費。此外,香港女性獨立是很出了名的,一部分人選擇晚婚甚至獨身一人,一部分認為即使結婚後自己也要堅持經濟獨立,自己有套房即便在婚姻中有什麼變故也可以有個去處。
內地市場
蚊型屋“蚊型”房屋小得名副其實,用地小、花錢少、壓力小,在 房價高漲、資源緊俏的形勢下,成為未來住房的趨勢也未可知。也許內地二三線城市不看好小戶型,但北上廣這樣人群密集的大城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小戶型需求。
在內地,據報導2014年時就有地產商準備開發十幾平方米的戶型,以低總價招攬首次置業的年輕人。但是,住建、規劃有關部門表示,按照2012年8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版《住宅設計規範》,由兼起居的臥室、廚房和衛生間等組成的最小套型住宅,使用面積不應小於22平方米。規劃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現行設計規範要求,住宅至少要22平方米左右的使用面積,再低的就不能被稱為住宅,更不可能獲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