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吸蜜鸚鵡

虹膜吸蜜鸚鵡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虹膜吸蜜鸚鵡(圖3)虹膜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次要植被區、高約1500米充滿林木的開闊鄉村地區。虹膜吸蜜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iris)羽色鮮艷,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基本信息

虹膜吸蜜鸚鵡虹膜吸蜜鸚鵡
【物種名稱】 虹膜吸蜜鸚鵡
【又 名】
【拉丁學名】 Trichoglossus iris
【英文名稱】 Iris Lorikee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吸蜜鸚鵡
【整體概述】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20到22公分(8到8.5吋)
亞種:目前有3種已知亞種分別
1.Iris Lorikeet(Trichoglossus i. iris)
2.Ruby-capped Lorikeet(Trichoglossus i. rubripileum)
3.Wetar Lorikeet (Trichoglossus i. wetterensis)
簡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頭頂前端、眼睛附近為橘紅色;耳羽附近為紫紅色;頭頂後方為藍灰色,有些鳥會零星的分布些綠色的羽毛;胸部和腹部、翅膀內側和尾巴內側羽毛為黃綠色;胸部的羽毛帶有綠色滾邊;尾巴羽毛上方為綠色,內側橄欖黃;鳥喙橘紅色,尖端黃色;虹膜棕色。母鳥頭部零星分布些綠色羽毛,臉頰偏黃綠色。幼鳥和母鳥的羽色相同,頭頂僅有分布一小塊紅色。
虹彩吸蜜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次要植被區、高約1500米充滿林木的開闊鄉村地區。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4到10隻左右的小群體活動,偏好在比較高大的樹木上活動,平常隱身於濃密的林間,因為身體的羽色提供了相當良好的掩蔽,所以除非他們爭吵鳴叫,否則很難被人察覺;他們在覓食的時候會發出嘰嘰\喳喳的聲音,飛行的時候則會發出比較高音頻的叫聲,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地理分布】 印尼的帝汶島西部
【繁殖】
虹彩吸蜜主要以花蜜、花朵、水果、漿果和昆蟲等為食。他們在野外的繁殖生態不詳;人工豢養的虹彩吸蜜繁殖難度並不高,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為23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52到55天。幼鳥離巢後,親鳥仍然會餵養他們3到4周。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