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
中醫學認為,汗為心之液。若病人出汗太多或自汗、盜汗的病程持續時間過久,將導致精氣耗傷,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不思飲食、容易感冒、睡眠多夢等陰陽失調的症狀,損害人體的身心健康,甚至誘發其他疾病。對兒童患者的影響尤其明顯。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必需的 微量元素流失和 電解質失衡,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常出虛汗的孩子,會導致 記憶力下降,智力發育遲緩。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治療虛汗症,首先應找出導致虛汗的原因,如果是因疾病引起,應在止汗的同時積極治療疾病;如果是病後體虛,則應在止汗的同時加強調養,適量活動,以增強自身的抗病能力。對於原因不明的虛汗,最好請醫生幫助找到原因。
由於虛汗症由來已久,中國民間總結出了大量藥食兩用的止汗方。如用 太子參8-10克,紅棗6顆,加一大碗水煮開後小火煎10分鐘,稍微當茶喝,每天一次;挑未成熟的乾果名 碧桃乾,有止盜汗、虛汗的功效。根據中醫“虛則補之”的法則,精選 煅牡蠣、黃芪、 浮小麥、糯稻根、大棗等諸味藥材科學組方和配伍,達到益氣養陰、 固表止汗的目的,尤其對 氣虛或 氣陰兩虛引起的自汗、盜汗效果顯著。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該藥在止汗的同時還具有 提高人體免疫力、補鈣、調節植物神經的功能。
出汗本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具有調節體溫,調整體液。排泄機體內廢物的作用。出汗可以使皮膚表面保持酸性,以防止一些細菌對人體的侵襲。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出汗還可以散熱降溫,減少中暑等症的發生.小兒由於是純陽之體,加之活潑好動,所以容易出汗,即使在入睡時也常微微出汗,這是正常生活的生理狀態。若排除了天氣酷熱,衣著過多,感冒發燒等情況,在安靜的狀態下如靜坐或熟睡時,小兒全身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出汗較多,則是病理狀態了。中醫任為,這種出汗都是因虛而起,故稱為虛汗,出虛汗對小兒的影響與危害尤大,因為兒童臟腑嬌嫩,形體未充,所以出虛汗更容易導致 肺氣虛, 脾氣虛脾肺兩虛。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出汗多會導致機體微量元素流失和電解質失衡.常出虛汗的孩子不僅食慾下降,睡眠不穩,夜間啼哭,大便秘結,嚴重時還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發育遲緩,所以,家長對出虛汗的孩子應積極地調理,決不要掉以輕心。
冬冬白天,夜晚經常出汗,稍一活動就加重,這種情況為虛汗中的自汗。多因 陽虛引起。自汗的寶寶常容易感冒,身體疲倦,面色蒼白或怕冷.此時治療以益氣固表止汗為大法。
西醫解釋
多汗症是出汗過多的一個醫學術語,就是人體出汗異常多,有的患者還 低熱或怕風。儘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 甲亢、肥胖、糖尿病、 結核病等,可以引起 多汗,但大部分多汗是 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引起。
食療
1,取 山藥材10克,百合6克,蓮子6克,大米適量,煮粥食用即可。
2,取山藥15克,板栗20克,大棗5克,瘦豬肉50克,燉湯調味後,喝湯,吃栗子,大棗與豬肉。每日一次,連服15日。
3,取小麥12克,蓮子6克,大紅棗6克,桂圓肉6克,甘草3克,水煎.喝湯,吃棗與桂圓肉。
實例:悅悅在清醒或活動的時候出汗不算多,可一睡覺就會大汗很多,尤其是頭部出汗更多,頭髮象水洗過似的,枕巾也濕漉漉的。因為她愛出汗,媽媽每晚都要醒兩三次,她擔心悅悅出汗後踢被子會著了風寒。悅悅這種情況屬於虛汗中的盜汗.盜汗多是 陰虛所致。盜汗的寶寶除睡覺時出汗外,還會表現為手腳心熱, 口乾易渴。盜汗以 滋陰降火為主要治療。
推薦食療方
1,取百合15克,銀耳10克,小麥仁15克,雪梨2片,加水適量,用文火燉爛後,吃梨,喝湯.每日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
2,取沙參4克,黃精6克, 麥冬3克,小麥仁10克,雪梨2片,加水適量共燉15分鐘,吃梨喝湯。每日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
人們適當出點汗可以達到調節體溫、排除代謝廢物和體內垃圾的目的。
但是,有的人在安靜狀態下或睡眠中經常出汗,甚至大汗淋漓,還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狀,這就屬於病態了。對於這種身體虛弱引起的多汗,可適當服些中藥調理。
以自汗(在清醒時出汗)為主,出汗部位以頭部、軀幹為主,並伴有精神疲憊、食慾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周身無力、手腳冰冷等症者為氣虛,治宜益氣固表止汗,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炒白朮、炒防風、浮小麥、煅牡蠣各15~20克,水煎服。輕者可單服浮小麥炒熟,泡水代茶飲用。
(1)黃芪紅棗湯:黃芪15克,紅棗20枚,加水適量,文火煎煮1小時,每日一劑,分2-3次服食,連服10天。對氣虛衛表不固之汗症效好;
(2)黃芪豬瘦肉湯:黃芪15克,豬瘦肉50克,加清水適量,煲1小時,食肉飲湯,連服5次。對表虛自汗效佳;
(3)黑豆圓肉大棗湯:黑豆30克,桂圓肉10克,紅棗30克,洗淨放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慢火煲1小時左右,一天內分2次服完,連服15天為一療程。
對表虛自汗及營衛不調之汗症均有效;
(4)浮小麥羊肚湯:浮小麥30克,裝乾淨小布袋內,羊肚50克,洗淨切塊,加水適量,慢火煮至爛熟,撈去布袋,調味,食肚飲湯,一天內分次吃完。連用5-10天,有健脾止汗作用。對虛汗均有效;
(5)泥鰍湯:泥鰍100克左右,溫水洗去粘液,剖腹去腸洗淨,用油煎至黃色,加水一碗半,煎30分鐘,鹽調味,一天內分次吃完。(幼兒可飲湯不吃泥鰍,以免骨鯁)。連吃3-5天,對虛汗有效;
(6)烏豆煲塘虱:烏豆60克,塘虱魚2-4條,挖去頸花(雙側)及腸臟後,用瓦鍋文火文熟,食鹽調味。一天內分次吃完,連服3-5次。對自汗盜汗有效。
(7)炒豆腐皮:豆腐皮一張,洗淨,以溫水泡發後切絲,用素油炒,以蔥鹽調味,食之。每天一次,不限療程,常食之有養胃斂汗之功,對虛汗有效;
(8)冬蟲草燉老鴨:每次用老雄鴨一隻,去毛和內臟,洗淨,冬蟲草10-15克,放鴨腹內,加清水適量,用瓦蠱沸水燉1小時,調味分多次食之。對自汗盜汗,身體虛弱者有效。
護理
出虛汗孩子的護理
小兒出虛汗一般在初睡時最多,父母可等孩子熟睡後適當減去孩子身上的蓋被。發現出汗較多時,可用柔軟的毛巾將頭髮、面部、身上的 汗液拭乾,並幫孩子側翻身,防止身下存汗。關閉窗子,防止對流風直吹孩子身上而著涼。
身體無疑是改善小兒體虛的重要手段,父母最好利用早晚時間,帶孩子外出散步及活動,逐漸增加散步的時間,延長散步的距離,增加活動強度。也可分配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完成後給予一些小小獎勵,或鼓勵孩子參與同伴遊戲。隨著運動量的加強,身體內部的調節能力就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各項機能恢復正常,改變小兒出虛汗的症候。
另外每天早午晚各踮腳30下能有效治療虛汗。
虛汗食療法
虛汗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 氣虛的表現。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 陰虛的表現。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額頭面部出汗過多,是積滯、內熱壅盛的表現,容易煩躁、口苦、尿黃;前心後背出汗,是心氣虛,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夢、恍惚健忘。此外,還有些出汗方式,屬於疾病來臨前的徵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無汗,這時一定要小心中風。下面介紹幾種虛汗食療法:
⒈韭黃100g,豬腰1個,食油、鹽、姜、味素等適量。將韭黃洗淨切成小段,豬腰洗淨切成薄片。將食油放入鍋內,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時,先放入豬腰,炒透後放入韭黃、薑絲,韭黃熟後,加鹽、味素調味後取出即成。可佐膳。此方適應於腎虛腰痛、慢性腰肌勞損、腎虛遺精、盜汗、老人腎虛耳鳴等症,有補腎強腰的功效。
⒉枸杞15g,雛母雞1隻,料酒、胡椒麵、生薑、蔥、味素、食鹽適量。將雛母雞宰殺後,去毛和內臟,洗淨;將蔥切段、姜切片備用。將雛母雞肉放入鍋內,用沸水氽透,撈出放入涼水內沖洗乾淨,瀝盡水份,再把枸杞袋入雞腹內,然後放入盆內(腹部朝上)。把蔥、生薑放入盆內,加入清湯、食鹽、料酒、胡椒麵,將盆蓋好,再用濕棉紙封住盆口,在沸水武火上籠蒸2小時取出。將盆口棉紙揭去,揀去薑片、蔥段不用,再放入味素,即可食用。此方適應於男女腎虛腰痛、神經衰弱。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
⒊金針菜50g,瘦豬肉150~200g,醬油、豆粉、鹽、味素等適量。將金針菜、瘦肉洗淨,一同放在砧板上,用刀剁成肉醬。加入醬油、鹽、豆粉、味素等調味品,攪拌均勻,放入碟內攤平。將碟放入蒸鍋內,隔水蒸熟。可佐膳。此方適應於腎虛腰痛、盜汗、腎虛耳鳴等症,有補血、養腎的功效。
⒋冬蟲夏草性溫,味甘,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如《本草從新》說它“保肺益腎。”《藥性考》亦云:“蟲草秘精益氣,專補命門。”《柑園小識》還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凡腎虛者最宜用含胺基酸較多的福臨門冬蟲夏草4克配合肉類如豬瘦肉、雞肉或鴨肉等共燉,連續服用一個月大部分腎虛盜汗、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⒌蝦性溫,味甘鹹,入腎經,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凡因腎氣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腳軟弱無力,或陽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蝦。《食物中藥與便方》還曾介紹:“腎虛,陽痿,腰腳痿弱無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蝦肉90~120克,搗和為丸,黃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⒍ 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讀》還說:“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所以,凡腎虛盜汗之人,宜常食之。
⒎豬腎 性平,味鹹。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髒,治耳聾”。水髒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酸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