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格

虛擬人格

虛擬人格指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刻意或無意的形成一個虛擬社區中的虛擬形象,形成一定的虛擬社區地位,並獲得一定的虛擬社區評價。網路空間隱性埋名非常容易,這將帶來驚人的後果,既有好也有壞。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匿名討論個人問題,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收集有關性、疾病以及其他敏感話題的信息,因為沒人知道他們是誰。他們也可以試驗一種新的人格面貌。男人可以男扮女裝,小孩可以假扮成年人。在實際生活中提出某種思想和想法之前,可以先將這些想法在網路中提出來徵求意見。網路空間的自由和匿名也可能帶來許多問題,比如過分的放肆和發泄等. 當然也可以泛指一些被主人格人為創造出來並且能夠被主人格所認知、控制、毀滅並且隨意再創造的假定人格。

基本信息

網路

我們這裡探討計算機網路的虛擬人格的立命之源。首先澄清的是我們這裡提及的我們要闡述的這個計算機網路的虛擬人格是廣義上的人格,這裡的計算機網路,是由計算機和人基於網路技術所建構的系統。從人格到虛擬人格到計算機網路人格一步一步去定義計算機網路的虛擬人格。 我們這裡在理解人格的含義主要是先從心理學意義上去理解。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台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

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G.奧爾波特在1937年出版的《人格:一種心理學的解釋》一書中,把人格研究狀況介紹給美國。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某些公認的觀點。奧爾伯特早期理論的創建主要受到哈福大學畢業後在德國吸收的格式塔心理學和早期形成的強烈的人本主義傾向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意識經驗的完整和相互聯繫,它的致命弱點是不能為了更透徹地了解它而試圖對它進行任何分解。它幾乎完全忽視了潛意識心理。奧爾伯特認為,格式塔心理學“是那種我一直在渴求的但並不是知道它存在的心理學”。事實上,奧爾伯特懷疑把科學作為人格信息的來源。他對文學和哲學看到的有關人類的描述感到更為滿意。這並不是說,奧爾波特忽視科學方法提供的信息,顯然他不是這樣。但是,他並不希望在致力理解人格的研究工作中被囿於科學方法之內。他認為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積累了許多有用的而卻是非科學的信息。不對它們加以利用是極為愚蠢和魯莽的。

1937年,奧爾波特考證了人格這個詞的詞源,開始把它與意指面具的希臘語Persona相聯繫。他還對50種有關人格的定義進行考證,最後得出了自己對人格的著名定義:“人格是個體內部的那些心理物理系統中決定其獨特地順應環境的動力組織”。

那么我們這裡要提出的虛擬人格可以從這個定義出發,嘗試對計算機網路虛擬人格提出一個定義,那么這個定義要有現象學的傾向。而且虛擬人格,離不開人格,我們在定義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心理學傾向。

吉林大學李莉在其論文《論虛擬人格在網路中的傳播》指出,虛擬人格是在現實世界中被壓抑的人格和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人格,因網路世界為其提供了可以存在與表現條件,而在虛擬主體的網路傳播與交流活動中被表現出來的隱藏在現實人格背後的一套行為模式。虛擬主體在網路中進行傳播活動的特殊性,使得其虛擬人格具備了以下幾個特點:身份的假定性、行為的去抑制性、角色的多重性和存在的依賴性。

中山大學鄧澤球、中南大學張桂群在他們的論文《論網路虛擬人格》指出,人們在網路交流時產生的虛擬人格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平時被壓抑的人格, 一類是平時崇敬的人格。現代社會的競爭及其他方面施加給人的壓力及多重社會角色對人的束縛—這本身也是一種壓力, 使人們很難甚至不可能盡情地展現真我的風彩, 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個性就會從此消失, 恰恰相反, 通常的情況反而是愈禁而彌強。這就好象是用高壓鍋煮水, 被壓抑的氣體的壓強越來越大, 對鍋的作用力也越來越大, 但鍋的強度是一定的, 當作用力達到這一強度或者超過時, 就會發生爆炸。虛擬人格的產生則正可以達到“減壓”的作用, 從而調節心理平衡。確切地說, 這種平時被壓抑的虛擬人格並不是“ 虛擬”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機會有條件, 它就會表現出來。這裡之所以也稱之為“ 虛擬人格” , 主要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 它並沒有表現出來, 而主要是在網路交流中才表現出來, 一旦離開網路交流這一條件就不會表現出來, 它具有不穩定性及有條件性。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計算機網路的虛擬人格,是指計算機的使用者在利用計算機為作為主要工具以及基於現代網路技術所建構的物理環境和網路環境兩者交合的系統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人格特徵的具體現象、認知過程、處理方式等的總和。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可以在交合的系統之外具有同構性。

國內學者主要認為虛擬人格的主體限於網路環境,我們認為,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給虛擬人格進行的定義的時候,我們使用的工具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圖靈從建構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抽象的機器:圖靈機,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再到現代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計算機在不段的發展過程中,性能不斷提升,功能不斷完善。作為使用者的人類對計算機的依賴也表現更加突出。我們這裡要討論的計算機網路的虛擬人格也正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我們給予計算機網路的虛擬人格這樣一個定義,是在充分考慮到計算機以及網路的發展下,作為使用者的人類,利用計算機得到了更多便捷,而人類在計算機上也負載了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精神氣質和實質意義。

人類生活

這裡在此給大家聲明:

第一,虛擬人格並不是人格分裂;

第二,虛擬人格類似但不是精神分裂且具有人格分裂的一定特徵。

好了帶著這兩點,我們接下來繼續講講虛擬人格。

所謂虛擬人格,就是指以主觀意識創造出來並賦予一定獨立性格以及思考能力且被主觀人格牢牢控制住生死的一種假定人格。

以計算機的角度來分析,就是在一台機器里擁有一個主要管理系統和一個附屬分析系統,附屬分析系統徹徹底底的被主要管理系統所控制,主要管理系統可以隨意的刪除並重新創建一個符合要求的附屬分析系統。

同人格分裂一致,虛擬人格的身份、年齡、性格、性別都是主觀人格所賦予的。

在主觀人格足夠強大*(1)的時候甚至可以賦予虛擬人格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的精神狀況來供給主觀人格觀察和模擬,一個強大的、不易受到影響的主觀人格甚至可以擁有並同時進行多個虛擬人格的創造和觀察以及管理。

以更加通俗的角度理解虛擬人格,便是家中父母、學校老師經常教育的: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

通過對你認知的這個人在腦內進行該人物的人格創建,並賦予一定的條件再模擬事件的發生,這就是所謂的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

插一句嘴,所謂真正站在別人角度想想的事情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人類的本能中的自我認知是非常難以被打破的,即使自我認知被打破也會形成類似於人格議會的形式來繼續控制身體,所以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永遠只能是在腦子裡虛擬一個場景,然後根據你了解的這個人虛擬創造出來一個人物,然後賦予虛擬的事件,根據你知識的累積,想像能力以及人生閱歷的推理判斷這個虛擬的人的行動和行為。

在具備了足夠的條件下,一個人的身體裡就像擁有了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國家一樣,這種人隨時可以變化一個樣子,男人,女人,老人,惡人,善人,只要他想得出來,模擬的出來,他自己就可以是這個人。

一個這樣的人在社會中既可以是社交多面手,也可以是隱藏極深笑面屠戮狂魔,當然也可以是宅男宅女(創造腦內伴侶),也可以是優秀偵探警察(通過推理創建出來的一個個假定犯罪嫌疑人)或者一個優秀的作家(筆下生動的人物其實全部都是活在作家腦袋那龐大的虛擬世界裡的)。

喔,為了避免混淆,這裡要著重說明一點:虛擬人格的創造並沒有任何限制條件,大到百歲老人,小到剛剛上國小的孩子,只要擁有基本的自我認知,那么誰都可以創造並擁有一個或以上的虛擬人格,而這個或者說這些虛擬人格若是與身體的性別相反的話,那么它們通常被稱為:夢中情人。

同理,在自身條件足夠強大的條件影響下,即使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也可以瞬間變成一個懵懂無知天真無邪的小孩,起碼從性格和行為上可以做到完美的轉換。

我的導師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當時老師和一群人一起合作去製作一段CG動畫,而CG動畫中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個性活潑,但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其他的人都沒有辦法體現出來,就在大家陷入僵局的時候,突然其中有一個優秀的動畫師非常突兀的就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變成了一個天真無邪性格活潑的小孩,於是在這個動畫師的模擬下,這次的製作也是完整的落下了帷幕。

這也從側面的證明了一個人的潛能究竟是多麽的讓人畏懼,同樣也證明了虛擬人格其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注釋:

*1:這裡的足夠強大是指;1.想像力,2.創造力,3.身體控制能力,4.人生閱歷,5.知識儲備能力,6.知識利用能力,7.運算能力的7個條件相加相乘所得到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