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徵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用藥治療
治法溫中散寒,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和胃降逆。主方丁萸理中湯加減。(《醫宗金鑒》)
常用藥黨參、白朮、甘草、乾薑、丁香、吳茱萸、蘇梗、陳皮。
納呆,食而不化,加神曲、山楂、麥芽消食開胃助運;腹痛綿綿,四肢欠溫,加附子、肉桂、高良姜溫陽祛寒;大便稀溏,加山藥、薏苡仁、茯苓健脾滲濕止瀉。
飲食保健
遵循醫囑。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脾胃虛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薑水。胡椒和生薑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脾胃虛寒的病症,恢復健康脾胃。當然,出現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陽虛寒症。多由脾氣虛症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濕下注。治宜溫中健脾,方用理中湯。
疾病診斷
證候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時作時止,食少不化,吐物多為清稀痰水或乳食殘渣,色淡少味。伴面色蒼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溫,腹痛綿綿,得溫較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遲緩無力或指紋淡。
辨證本證因稟賦不足,大病久病,脾胃虛寒,中陽不運,胃氣通降無力,致乳食不化,痰食停蓄,久而上逆發生嘔吐。脾胃虛寒,則見食久方吐,吐物清稀,同時伴一派脾胃虛寒之症。本證以食後良久方吐,吐物不化,清稀色淡少味,伴見全身脾胃虛寒之症為特徵。
併發症
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