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格計畫模擬市場的價格思想
正文
波蘭經濟學家O.蘭格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關於計畫經濟中利用價格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思想。產生 蘭格價格思想的核心是“試錯法”。它產生於二三十年代關於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中能否合理配置資源的大論戰中。這場論戰以L.von米塞斯、F.A.von哈耶克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中沒有私有制和自由市場,因而不能有合理的經濟計算和資源配置,所以計畫經濟是不可行的。對於這種論點,以F.W.泰勒、蘭格、A.P.勒納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作了系統的反駁。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第一次提出了計畫模擬市場“試錯法”的價格思想;蘭格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1937)中系統地運用並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著名的“蘭格模式”。
內容 蘭格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均衡通過競爭市場上的“試錯法”而建立,即如果競爭市場上供求不相等,買賣雙方的競爭就會改變價格,這樣最終會獲得一組均衡價格使供求達到平衡。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其價格不能由市場決定。但可以由中央計畫機構根據“試錯法”模擬市場加以決定。具體過程是:①中央計畫機構給生產資料制訂一個計算價格;②如果這種計算價格不符合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均衡價格”,則計畫期終了時該產品必然出現過剩或短缺,這表明計畫當局開始制訂的“計算價格”錯了;③中央計畫機構按照“錯了再試”的原則,重新制定價格。如果產品過剩就降低價格,產品短缺則提高價格,這一程式可重複多次,直到最後確定出正確的“計算價格”。經過一系列“錯了再試”的程式,中央計畫當局最終能制訂出一套不僅使一種產品而且使所有產品供求都相等的“均衡價格”體系。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央計畫機構可以模擬市場機制,用“試錯法”求解經濟均衡,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於中央計畫機構對整個經濟體制動態的了解方面要比私人企業廣泛得多,因此,中央計畫機構通過“試錯法”實現的經濟均衡比真正的市場調節要快得多。而計畫模擬的市場價格之所以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又是以企業行為方式為基礎的。
在蘭格模式中,企業是微觀決策的主體,國家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但企業行為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兩條行為規則:①投入要素的組合應使生產成本最小化;②產出規模的選擇應使價格等於邊際成本。這樣,企業的生產就服從價格的調節,而國家則通過模擬價格來實現計畫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