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斯圖亞特提出的,市場上商品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趨於一致時的價格,一種供求均勢的結果,競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趨勢。

基本信息

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equilibriumprice)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場供給量與市場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超額供給使市場價格趨於下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超額需求使市場價格趨於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穩定於均衡價格。在均衡價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從幾何意義上說,一種商品市場的均衡出現在該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和市場供給曲線相交的點上,該交點被稱為均衡點。均衡點上的價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別稱為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市場上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狀態

正文

均衡價格均衡價格
市場上商品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趨於一致時的價格。均衡一詞最早出現於英國經濟學家J.D.斯圖亞特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探究》(1769)一書中。
早期經濟學對均衡價格有不同理解。一種認為均衡價格是供求均勢的結果;另一種認為均衡價格是競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趨勢。A.斯密把後者稱為自然價格或中心價格。後來的經濟學家們發現這種定義抽象而不現實。J.S.密爾(一譯穆勒)認為,理論上的均衡價格只存在於抽象的條件下,現實中很難找到。英國經濟學家A.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局部均衡的概念,對已往的概念給予了更為具體的解釋。他用商品的均衡價格衡量商品的價值,認為商品的價值由該商品的需求狀況和供給狀況決定。他繪圖說明了均衡價格的形成,並引進時間因素,說明時間因素對均衡價格形成的影響(見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價格論)。
幾乎在馬歇爾創立局部均衡理論的同時,法國經濟學家M.-E.-L.瓦爾拉斯創立了一般均衡理論(見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價格論)。這種理論著眼於各個經濟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並指出,所有最終產品和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都相等時,市場才能達到均衡狀態。而此時的價格才是均衡價格。這種均衡在現實中更難實現。
馬歇爾之後的經濟學家們,如F.A.von哈耶克、E.R.林達爾和J.R.希克斯等人提出瞬間相關均衡的概念。這個概念在20世紀50年代得到K.J.阿羅和G.德布魯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它著眼於如何確定不同商品在不同時點上的市場出清價格。它除進一步揭示了同一商品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均衡價格以外,還指出任何一項投資在不同時期也不會得到完全相同的均衡收益
均衡價格理論否定了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其實質是主觀價值論。

形成

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地形成的。均衡價格的形成也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因此,價格也就是由市場供求雙方的競爭所決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均衡價格形成,即價格的決定完全是自發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預(如壟斷力量的存在或國家的干預),那么,這種價格就不是均衡價格。

價格移動

需求曲線的移動

要了解需求曲線的移動,必須區分需求量的變動和需求曲線的變動這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在於引起這兩種變數的因素是不同的。
需求量的變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數量的變動。在幾何圖形中,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商品的價格—需求數量組合點沿著一條既定的需求曲線的運動。

需求的變動是指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數量的變動。在幾何圖形中,需求的變動表現為需求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

供給曲線的移動

要了解供給曲線的移動,必須區分供給量的變動和供給的變動這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在於引起這兩種變動的因素是不同的。

供給量的變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供給數量的變動。在幾何圖形中,這種變動表現為商品的價格—供給數量組合點沿著一條既定的

供給曲線的運動。

供給的變動是指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的供給數量的變動。在幾何圖形中,供給的變動表現為供給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

比例關係

1.需求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需求增加,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需求減少,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減少。

結論是:需求變動引起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

2.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供給增加,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增加;供給減少,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

結論是: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反方向變動,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

需求因素

需要和供給同時變動時,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如何變化要由需求和供給的變動方向和程度決定。

(1)在需求和供給同時增加時,均衡產量增加,但均衡價格的變動不能確定;反之,均衡產量減少,但均衡價格的變動也不能確定。

(2)需求增加而供給減少時,均衡價格上升,均衡產量的變動不能確定;需求減少而供給增加時,均衡價格下降,均衡產量也不能確定。

蛛網理論一般來說,如果商品的價格高於均衡點,就會導致商品的供給量大於商品的需求量,從而造成價格下跌;反過來,如果商品的價格低於均衡點,就會導致商品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從而造成商品的價格上升。這種商品價格背離均衡點要向均衡點靠攏的現象並非絕對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商品的價格背離均衡點後卻並不向均衡點靠攏,之所以這樣的直接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供給和需求曲線的彈性大小。

蛛網理論是用來描述動態化市場上,供給、需求和價格變動的模型,它說明偏離均衡點的價格需要進行調整的軌跡。蛛網理論主要運用於周期性生產的商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農產品,因為生產者會根據上期商品的賣價調節價格和產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