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莊嚴寺在蘭州市城關區舊城中心鼓樓西側。始建於唐代,相傳為隋末金城校尉薛舉故宅。大業十三年(617年),薛舉在蘭州稱帝後,即為其皇宮。唐平定薛舉後改為佛寺,由山門、廂房及前殿、正殿、後殿等構成三院落。據文獻記載,元、明、清各代多次進行修繕,現存3座大殿。
莊嚴寺以塑、書、畫“三絕”著稱,正殿大佛塑像體態勻稱生動,衣紋細膩逼真;原山門匾額“敕大莊嚴禪院”六字,為元代著名書法家李浦光所書,字型遒勁;正殿後壁觀音壁畫,儀態端莊優美,身披白衣,宛然如紗,淨瓶柳枝,翠色如新。建國後闢作遊覽場所。
建築特點
莊嚴寺在測繪過程中發現的壁畫,敦煌研究院推斷很有可能是在蘭州地區並不多見的明代寺廟壁畫,他們採用“分塊剝取,回貼復原”方案對壁畫進行異地保護。回貼復原前,專家們根據拼接記號和壁畫上所有尚可看到的切割部位的畫面內容,逐塊進行了拼接,直至達到所謂的“嚴絲合縫“,使畫面上的每個切割部位都能準確地並且是非常舒服地完全吻合。緊接著,採用先進技術,對起甲壁畫、酥鹼壁畫進行了修復;對已脫落壁畫,切割縫進行填補,並補色作舊處理。如今看到的莊嚴寺壁畫,由於完善了復原後的整體效果,使新填補泥層同原壁畫在基本色調上協調一致,壁畫內容豐富,畫工精美,是典型的時代建築與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