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萬清

蘇萬清

蘇萬清,河南淇縣西崗鄉三角屯村農民,受家人薰陶,自幼熱愛戲曲藝術,13歲起拜王瑞云為師專攻花旦。積極整理傳統劇目,從藝五十餘年,多次參加縣、鄉匯演並獲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蘇萬清,河南淇縣西崗鄉三角屯村農民,受家人薰陶,自幼熱愛戲曲藝術,13歲起拜王瑞云為師專攻花旦。積極整理傳統劇目,從藝五十餘年,多次參加縣、鄉匯演並獲獎。學出"板凳頭"戲,聊以自娛自樂

人物經歷

1947年的農村,生活清苦而單調,沒有電影電視,特別是農閒時節,看戲、聽戲成了全村人最好的娛樂項目。

"那時看戲要跟著戲班跑,戲班走到哪兒,喜歡看戲的村民就跟到哪兒。"回憶起童年生活,蘇萬清一臉感慨。那個年代,在眾多戲種中,盛行於安陽一帶取材於農村生活的落腔備受村民們的喜愛。

"落腔在俺們村紮根兒,還是1947年的事兒,那年冬天,村里幾個富農和中農閒著沒事幹,湊在一起商量,請幾個師父來村里教幾齣板凳頭戲,一來可以滿足戲癮,二來可以打發日子。由於落腔大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戲,文詞通俗,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不像京劇、豫劇對功底要求很高,於是他們就決定請師父學落腔。我們第一批請來的三位師父都是汲縣下馬營村的,剛開始幾天是我父親那一輩幾個人學。可能是歲數太大的緣故,效果並不理想。"蘇萬清陷入了回憶。

自己學戲不理想,酷愛落腔的蘇父並沒有灰心,把正在讀書的兒子蘇萬清拉到師父面前,請師父收兒子為徒,那年蘇萬清13歲。

"我第一天去拜師時,老師讓我清唱了兩句,試我嗓音。周圍不知誰插了句'老子不行,兒子也難學成',這句話讓我很是傷心,暗暗告訴自己--一定學出個樣來給他們看看。"

登台演出,成為台柱

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落腔對唱腔、唱功雖不如京劇、豫劇等要求的那么嚴格,但想登台演出也不是件易事。為了學戲,蘇萬清每天一放學,不是忙著做功課,而是扎到戲班子裡學唱戲,直至深夜。"萬清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特別是唱腔和唱功,每一句戲詞,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有板有眼,並不敷衍了事瞎糊弄。為了使眼睛看起來更有神,他對著筷子一練就是幾個小時,練得眼睛發酸,滿眼是淚才為止;一個甩馬鞭的動作,要做到張弛有度,就得重複上百遍。

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蘇萬清終於登台演出了。他自己沒料到的是,這一唱就是幾十年,欲罷不能。"剛開始我學的是小旦,但我個子越長越高,只能改唱紅臉。"

雖然後來蘇萬清進了工廠,當了工人,但唱戲仍是他的最愛,只要劇團一招呼,他就會穿上戲裝,登上舞台。

"這傢伙唱起戲來不要命,有一次去劉拐莊唱戲,一天三場,連唱3天,他身子受不住折騰,發起了高燒,本來我們勸他別再登台了,可是他一聽台下人高喊'我們要那個高個兒紅臉唱',就坐不住了,又登台了。"老團長張本然回憶。

講到興致頭上,蘇萬清從裡屋拿出二弦,坐在院裡小凳上,自彈自唱了一段落腔小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