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育南

民國12年(1923)春,縣教育會改為勸學所,任所長;是秋旋改為教育局,任局長。 民國17年(1928)德化華僑創辦育華中學,應聘任校長。 民國24年(1935),任縣義務教育委員會委員。

蘇育南(1891~1951)乳名玉慈,號石甫。福建德化春美梁春村漈頭人。畢業於德化縣立師範講習所。民國時期德化名儒、廉吏、書法家、詩人。他能文能武。民國初年曾任粵軍中校營長兼晉北指揮官,國民革命軍新一軍司令部政治顧問。後離開軍旅,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撰述,廈門道南日報編輯,德化縣教育局局長、《石笙報》編輯、民眾教育館館長,福建省政府專員,福建省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等。
清光緒十七年(1891)農曆八月初九日,蘇育南出生於海拔1350米風景秀麗的德化龍湖山西南麓偏僻村莊古倉漈頭。祖輩業農。父蘇興景(1856~1918),學儒未成,後改從農商。他思想進步,有卓識遠見,克勤克儉培育獨子蘇育南成材。其後父子一起參加粵軍,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袁世凱死後回德化參加剿匪,任偵查長,努力職守。民國7年(1918)被匪伺虜杖斃於大儒(今大田縣轄),翌年裹骨歸葬,閩督軍署副官處勒碑並文:
景伯持躬,惟道與德。課子成名,為國效力。卸命翦莽,以身殉職。裹骨歸來,僚友肅立。望芳草之芊芊,仰佳城而鬱郁。為紀崇勛,勒石公側。
蘇育南自幼天資聰穎,才智過人,富有膽魄。8歲入塾。初師從雙翰名儒蘇德椿(古春茶者坑人),繼師從雙翰名儒、清末秀才蘇其藻(又名維寶,本村人,6世儒紳)。數年時間,讀遍《四書》《五經》,且具極深獲益。他青少年時期,即演繹出一樁樁傳奇故事。據稱,他14歲時即當“小特教”,受聘於本村富戶蘇單元,為其教授二位弱智孫兒蘇聯壖(10歲)、蘇聯獎(10歲左右)。這二位弱智兒童,原曾上學數年,經幾位老塾師授業,皆收效甚微,束手無策。而14歲的小育南競大膽應聘。他以兒童教兒童,與他倆建立友誼感情,有時一同玩耍嬉戲,寓教於樂,根據其個性、智力等特點,以特殊的教學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授課一年,不但能誦讀部分課文,還能背誦珠算“九九”乘法口訣,並能運用於算盤實踐撥打,讓當爺爺的蘇單元感激、喜慰不已。次年,蘇單元欲繼續延聘,蘇育南為自己學業計,未遂其意。他於本村開了一間小店鋪,經營中藥材、雜貨,自學本草綱目與藥性湯頭,自學針灸,小小年紀做起小生意買賣,涉獵中醫中藥。並業餘自習功課,自練書法。還義務為失學青年蘇興覺、喪父孤兒蘇興炳授課識字。凡此種種,讓遠近鄉親誇獎不已。清宣統(1909~1911)初,到本縣赤水進縣立(錦溪)師範講習所,受業於本縣名儒蘇德程(本縣雙翰人,清末歲貢),賴其浚(本縣桂林人,清末舉人)帳下,獲其教益,學業造詣更深。他賦性淳厚,文質彬彬,學業優異,言行儒雅,極受學友愛戴,師長好評,在間裡鄉親中有良好聲譽。
民國初年,德化地方武裝紛起,互相火併割據,爭相網羅人才擴大本部勢力,蘇育南成為當時眾頭領的爭奪目標,紛紛拉其入伙。為避免引火燒身,捲入地方勢力紛爭禍患,蘇育南父子毅然投奔粵軍,追隨孫中山革命。閩粵討袁軍興,屢立戰功,任中校營長兼晉北指揮官。閩嶠時平改組,尋從事文藝工作,先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撰述,廈門道南日報社編輯。
後來,蘇育南改從教育工作,任福建南安第二高等國小教師。民國10年(1921年)返回德化。翌年任縣教育會視學。民國12年(1923)春,縣教育會改為勸學所,任所長;是秋旋改為教育局,任局長。其間併兼任《石笙報》編輯。民國17年(1928)德化華僑創辦育華中學,應聘任校長。民國20年(1931),縣教育局復改為教育會(改為幹事制),任常務幹事。民國24年(1935),任縣義務教育委員會委員。民國25年(1936)、34年(1945),先後二次任縣民眾教育館館長。民國36年(1947)兼任縣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其間還先後擔任(部分為兼職)福建省度量衡檢定調查專員,永德大工程處委員,國民黨德化縣黨部執、監委,德化縣社訓總隊少年團團長,德化縣參議會駐會參議員,福建省抗敵自衛團閩南區司令部參議,福建省政府咨議,福建省政府專員,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參議,福建省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等。
蘇育南畢生相當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為德化教育事業付出心血,曾獲福建省省長薩鎮冰令褒“熱心勸學”,國家教育部授予“五等獎章”。他為政廉明,兩袖清風,清貧一生,不與貪官污吏為伍;品性淳樸,與人為善,在德化人民中深孚眾望。生前與德化馳名的清官陳其英友善。縣長陳懷讓(河北人,1940~1942年在任,為民國時期德化較正派的縣長之一)尊稱他為“德邑名紳”,贈匾日“正氣凌人”。
蘇育南學識深邃,能文能詩,工書法,擅魏碑。生前常與全國各地100多位詩友吟賦酬和。編著有《海橋(百家)唱和集》①。其手跡孤本由其次子蘇景昌珍存。又著有《海橋殘客》等,惜已散失。1951年農曆lO月22日病逝,終年61歲。
註:
①《海橋(百家)唱和集》蘇育南編著。收入作品為他與全國各地包括北京、上海、河北、遼寧、山東、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雲南、貴州等省市與本省泉州、南安、永春、安溪、仙遊、大田、尤溪、上杭、南平、古田、寧德等地及本縣110餘位詩友吟詠酬和的詩篇。內容含感懷、題贈、旅遊、祝頌、悼挽、雜詠等。分二卷,計近700首。其中蘇育南本人詩作270餘首,他與其夫人王素華(1905—1935,德化城關後田池人.畢業於崇正女子學校)聯句詩作6首。卷一始編於民國16年(1927),由南平陳瘦愚、泉州曾文英、江蘇丁秋碧、山西張建亭分別作序;卷二自序。約截稿於1940年代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