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40年代末,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千上萬的蘇聯專家來到這片陌生的國土,他們胸懷革命的理想,本著國際主義精神,把知識、經驗和技術傳授給中國,並與中國人民一道揮灑汗水,為新中國政權的穩定、經濟的恢復和工業化基礎的建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蘇聯政府一紙命令,所有的蘇
聯專家突然撤退回國,給中國人民及其建設事業留下了眾多困難和無限遺憾。本書是中國第一部專門研究蘇聯顧問和專家在華歷史的學術性著作。為了再現這段真實的歷史,作者參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檔案文獻,走訪了當年聘請蘇聯專家的一些單位和有關人員。在充分使用檔案文獻和口述史料的基礎上,對蘇聯專家來華的基本狀況、中蘇雙方在專家問題上的政策方針、蘇聯專家在華工作的條件和環境、蘇聯專家的作用和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考察和論述,使讀者能夠對這段人所共知但又語焉不詳的歷史有一個基本的和真實的了解。
20世紀後半期蘇聯派往外國的顧問和專家問題,是蘇聯對歐亞許多國家戰後發展施加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國際關係史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蘇聯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對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強。隨著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加強自身在冷戰中的實力地位,蘇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各個領域不斷擴大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的影響。而施加這種影響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向上述國家和地區派遣大量的顧問和專家。儘管蘇聯向國外大規模派遣顧問和專家這一現象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大約只是1945年至1960年這十幾年,但其影響面卻很廣,最初是在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本文使用的“東歐國家”的概念,泛指在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忽略了其地理意義。,繼之在加入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朝鮮和越南,至1950年代中期以後則擴展到印度、埃及等第三世界國家。因此,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歷史現象。
本書專門考察1948-1960年蘇聯專家在中國的歷史。
中蘇同盟的建立、變動及其結果,無疑是現代社會主義歷史及冷戰國際歷史中最值得關注的重大事件,也是歷史學家最為注重的研究課題之一,其原因在於中蘇關係的發展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決定了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命運,而且影響了東西方兩大陣營近半個世紀冷戰對峙的結局。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學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出現了某種質的飛躍。由於冷戰的結束拉開了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距離,各國研究者得以在觀念上突破冷戰環境及其思維定式的束縛,從客觀的角度考察中蘇關係變動的全過程,從而取得了不少令人信服的成果。
作者簡介
沈志華,1950年4月出生,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冷戰史、蘇聯史。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史達林與狄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並主編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韓戰: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檔案》(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和《中蘇關係史綱》(新華出版社2007年)等。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章 逐步靠攏:史達林時期之一(1948—1949)
一、戰後蘇聯對華方針的調整
二、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蘇聯專家
三、林彪要求蘇聯派遣更多的專家
四、史達林的猶豫和拖延
五、劉少奇帶領大批高級專家回國
第二章 締結同盟:史達林時期之二(1949—1953)
一、關於蘇聯專家來華工作條件的談判
二、中國急需大量蘇聯顧問和專家
三、他們是中國人最好的老師
四、與蘇聯專家的矛盾和意見分歧
五、對蘇聯專家是如何派遣和管理的
六、毛澤東號召全面向蘇聯專家學習
第三章 共度蜜月:赫魯雪夫時期之一(1953—1957)
一、赫魯雪夫努力調整對華方針
二、蘇聯專家大規模來到中國
三、蘇聯專家的實際待遇和工作條件
四、與蘇聯專家的友誼和矛盾
五、毛澤東提出“以蘇為鑑”的思想
六、派遣和聘請專家方針的微妙變化
第四章 走向分裂:赫魯雪夫時期之二(1958--1960)
一、暴風雨到來之前的平靜和暗流
二、中蘇正面衝突與專家政策的調整
三、在“大躍進”浪潮中的蘇聯專家
四、蘇聯專家與中國核武器的研製
五、赫魯雪夫宣布全面撤退蘇聯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