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

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

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奇險而壯麗的自然景色,幾個世紀以來,引得無數藝術家、科學家、詩人和旅行者來到這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他們驚嘆不已,珍惜自然之情則銘刻在心。由500多個島嶼組成的赫布里底群島,時常籠罩在暮靄和雲雨中,驚濤拍岸,風捲雲舒;群島周圍水域變化莫測,世界上那些最為出色的船長航行至此,也未敢掉以輕心。它就像在世界盡頭矗立著的冷酷仙境。

簡介

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

由500多個島嶼組成的赫布里底群島,時常籠罩在暮靄和雲雨中,驚濤拍岸,風捲雲舒;群島周圍水域變化莫測,世界上那些最為出色的船長航行至此,也未敢掉以輕心——所處洋面氣象萬千:一天之內,如絲如幻般綿延的藍色紋波便可化身為青色浪巨浪,洶湧而來。數千年來,人類仿佛不曾屬於這片土地,時至今日,赫布里底群島上居住者也寥寥無幾。即便如此,從凱爾特維京,以及隨後的蘇格蘭英格蘭,仍為統治這片島嶼而進行過無休止的征戰。羅布森說:“群島是一個挑戰,有些遊客稱它為荒涼陰鬱的苦寒之地,但是這只能說明他們未曾真正用心體會。”
除過戰爭,這些島嶼幾乎無人關注。18世紀,脾氣暴躁的倫敦知識分子塞繆爾·詹森稱,大陸上的人們對赫布里底群島所知甚少,並不比遠東的“婆羅洲蘇門達臘”了解更多。赫布里底群島可以種植何種作物、有什麼資源可供利用、各島嶼能夠支撐多少人口,他們可以向土地的主人繳納什麼樣的租?在這些方面幾乎沒有什麼見諸文字的資料。此外,在詹森的赫布里底群島遊記中,充斥著對困難旅行和糟糕住宿條件的抱怨。
但是在詹森抱怨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艱險之地的另一重價值。蘇格蘭的啟蒙思想家們,尤其是將知識分子從對上帝的虔誠中解開鐐銬的哲學家大衛·休謨,以及地質學家詹姆斯· 赫頓則堅持認為,認識世界的最佳方式是通過直接的體驗,而並非盲從古代的神聖權威。對於這些人而言,自然不僅僅是等待馴服的荒野,而且也是地球自身的教科書。

戲劇性的篇章

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

1800年,地質學家羅伯特·詹姆森(Robert Jameson,後來成為達爾文愛丁堡大學的教授)出版了兩卷的《蘇格蘭群島礦物學》,對赫布里底群島的數百個島嶼作了詳細描述。在艾萊島,詹姆森指出貝殼沉積物潮汐所能達到的地方非常遠:他寫道:“這是海水從陸地退卻的證據。”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些比現在的水面高出至少115英尺的化石海灘,記錄了最後一次大冰期時代的經歷。1.5萬年前,包裹著島嶼的冰川開始融化,島嶼從凍的巨大的重量中解脫,陸地開始反彈,最終升高了海岸線。
斯凱島,詹姆森表示:“此島似乎曾遭受過劇烈的災變。” 黑翠廉一帶的尖弧,超過海拔3000英尺,實際上是一座火山的遺蹟。其外部結構早已消失,暴露了深處岩漿房光禿禿的鏇繞形狀;6千萬年它們前曾在這裡翻滾沸騰。
詹姆森突然止步於最西端的島嶼,沒能將構成外赫布里群島的條紋和斑駁狀的岩石編入目錄。因劉易斯島而得名的劉易斯片麻岩來自於地殼深處3億多年前的火山活動;它曾被劇烈、反覆地改變性質,因複雜的地殼構造轉變而被抬升,然後又因大規模侵蝕而暴露出來。劉易斯片麻岩是不列顛群島最古老的岩石,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岩石之一。
卡拉尼什大石圈俯瞰著劉易斯島的羅阿格湖,這裡也許是與劉易斯片麻岩相遇的最佳地點。這些石頭被豎立起來的時間約在4500到4900年前,可能比巨石陣的中心圈更早建成。我們對其建立者所知甚少,能看到的只有他們留下的這些工程傑作,但赫布里底群島最早居住者的紀念碑之一就應該由這樣巨大的古老岩石製作而成。點綴著的島嶼的其他立石,青銅時代墓葬石冢,和鐵器時代結實的堡壘,都是用劉易斯片麻岩製成。岩塊剝落的遺蹟彰顯了戰士的勇猛、村民對海浪襲擊的恐懼,以及農民、牧民和漁民在世界邊緣安家的決心。
這些遺址帶有的浪漫色彩對麥可·羅布森影響甚大。他說,舊的故事“不管多么誇張,有時甚至顯得天馬行空,但卻常常有其真實的一面。”英國強大的發明能力加速了新興的工業革命,也帶來了噪音、污染和擁擠。世界日益機械化和城市化,大自然成為了人們一處新的寄託,化為思想的源泉和情感的歸宿。沃爾特·斯科特爵士在小說和詩歌中描繪了蘇格蘭的荒野,他說:“戰鬥遍布山谷,樂章隨溪流綿延”。即便是以理性著稱的羅伯特·詹姆森也向讀者表示,“壯闊之景令他難以釋懷”。
在所有島嶼中,被公認為最美的景色是由英國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在1772年發現——他在斯塔島西南部發現了的“最為非同凡響的石柱”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那是約60億年前巨大火山爆發的遺蹟。沿著海岸,高聳的玄武岩柱組成的壯觀景象此起彼伏,其中最壯美的是一個巨大的海穴,班克斯稱之為芬戈爾洞穴(Cave of Fingal)。芬戈爾是史詩中的一位英雄;蘇格蘭人詹姆斯·麥克弗森稱他從英國的荷馬、古代吟遊詩人奧西安的作品中翻譯整理出了這部史詩。史詩,喚起神話般的往昔,用英國北部的薄霧風情點燃了浪漫的魅力。
芬戈爾洞穴的入口處超過6層樓高,而圓柱狀中空長約230英尺,海洋的聲音在其間迴蕩。班克斯寫到:“與之相比,大教堂和人類建造的宮殿算得了什麼? ”雖然班克斯並沒發現什麼具有實際意義的東西,但他的名望讓他的報告獲得了廣泛關注;通過將地質奇觀與流行的奧西安詩歌相聯繫,班克斯讓這個洞窟成為了人們的必到之地。
時機悄然到來:耐用鋼版雕刻板替代了較軟的銅製雕刻版,大規模印刷成為可能,旅遊書籍畫報的價格得以下降;新的公路和汽船服務也讓行程變得更加容易;在拿破崙征戰的那些年間,英國人放棄了前往歐洲大陸旅行的計畫,赫布里底群島的異國情調與冒險之旅成為了人們的時髦選擇。
但是,即便是意志最為剛毅的人,也難以忍受群島中的一些蠻荒之地。聖基爾達是北大西洋以西40英里的北尤伊斯特的一串小島嶼和海棧,人類在這裡居住已有4000多年歷史。希爾塔島則是聖基爾達最大的島,這裡的“村灣”周圍曾一度居住著一個小型社區。陡峭的山坡上零星散布著放牧的綿羊;貧瘠的土壤必須用富含礦物質的海藻進行仔細處理,冬天,暴風在海上通行無阻,穿越數千英里,席捲整個島嶼。1852年,島上三分之一的居民——36位島民,選擇離開聖基爾達島,前往澳大利亞;而在這次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中,許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到了1930年,僅存的36個島民已經對這裡的環境忍無可忍。他們強烈要求政府將他們撤離家園。8月29日,聖基爾達島的島民帶著大部分牲畜乘船前往蘇格蘭大陸。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聖基爾達島為世界遺產。如今的聖基爾達島則成為了鳥類的家園,它們在懸崖間展翅飛翔,人類則成了遷徙的遊客。
麥可·羅布森在年輕的時候,穿越北大西洋40多里,從劉易斯島到達了孤獨的羅納島。在明亮的夏夜裡,羅布森躺在露天處,傾聽海鳥的嘯鳴;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海鳥在羅納島築巢。羅納島也曾一度有人居住,羅布森看到過殘毀的石頭小屋,曾是8世紀基督教隱士的居所,還看到過磨糧食的石制器具。羅納島的人類定居點都沒有能夠留存下來:殘酷的自然條件打敗了每一個獨立的群體。
16年前,羅布森最後落腳在劉易斯島;他將自己收集的蘇格蘭歷史和知識,包括書籍、手稿和地圖,公之於眾。羅布森保持著戶外生活者的健壯體型,他的目光堅定,記憶力驚人,但他已不再年輕,他做著手勢講訴赫布里底群島的故事,有時雙手會顫抖。現在他的旅程不那么艱辛了,但他卻沒有停止尋找,一些地方對別人而言可能顯得荒涼,但對他來說卻蘊含著的意義。最後他說:“你需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這些島嶼的本質,我沒有時間來了解它們全部了。”

特點和景觀

紅色庫林山脈紅色庫林山脈

1、斯凱島的托洛特尼半島和羅薩海峽處,玄武岩尖峰隱約可見。由古老山體滑坡形成的玄武岩,見證了引發地貌改變的地質劇變。
2、寧靜的水域和輕靈的晨霧仿佛掩蓋了大自然摧枯拉朽的神奇力量,紅色庫林山脈(Red Cuillin)正是它用花崗丘陵一點點雕刻而成的。由大火山形成的斯凱島,歷經數百萬年風雨侵蝕和冰川沖刷。

烏伊格灣烏伊格灣

3、烏伊格灣(Uig Bay),距波浪滾滾的大西洋約一英里左右,即使漲潮時分,也平如明鏡,夏日天空的倒影清晰可見。一個世紀前,烏伊格灣還有3400左右居民。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農業和漁業的黯淡前景,城市生活的誘惑,當地人口還急劇減少,目前僅剩幾百位原住民。

卡拉尼什巨石取自30億年前的岩石,有可能早於金字塔卡拉尼什巨石取自30億年前的岩石,有可能早於金字塔

4、卡拉尼什巨石取自30億年前的岩石,有可能早於金字塔。5000年前,人們就在此定居:耕種,狩獵,捕魚以及造房。外層巨石約11英尺高,中間巨石超過 15英尺。

5、薄霧和2000多年的歷史隔斷了散居在劉易斯島的現代島民和鐵器時代敦·卡洛韋史前圓形石塔(Dun Carloway broch)的建設者。現存雙層牆寬近50英尺,石牆高約30英尺。專家們們認為居住石牆裡面的人,一定有很高的威望,可隨意支配別人,因而對家族也非常重要,他的族人就為他建立了堅固的石堡,以保障人身安全。

斯塔法島上的玄武懸崖斯塔法島上的玄武懸崖

6、斯塔法島上的玄武懸崖,夏日野花叢生,這為附近海域覓食的海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休息點。2001年這座小島已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

7、海底洞穴的玄武岩石柱依次排列,燈光來自攝影師。芬戈爾洞穴由於石柱排列的自然精度和波浪拍打海岸的回音,自18世紀後期吸引了無數的遊人。

海底洞穴海底洞穴

8、晚春的暮光定格在間夾著無數碎貝殼的白色沙灘上,細沙徐徐,芳草萋萋,沿伯納雷大西洋海岸延綿數英里。東北方向六英里之外的哈里斯山脈,山路崎嶇不平,在暮色映襯下,天之盡頭,唯見藍色輪廓。
9、愛奧那島的斜坡上成片的茂盛海草,吸引了放牧的羊群,在這裡,他們能夠補到充必須的微量礦物元素。蓋爾人將這種延伸的海岸稱為“Camas Cùil an t-Sàimh,”意即“海洋回流灣”
10、聖基爾達群島上的文明遺址讓遊人魂牽夢繞。雜草叢生,高低不平的斜坡曾是當地人主要定居點,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圍著凍土層的石牆。被圈起來的一小片土地,種上燕麥和大麥農作物,既能免受海風侵蝕以能防止放養家畜偷吃。蜂箱狀的石屋不但可保存食物,也可用存放島民賴以為生的生活燃料—乾煤塊。島上現存數百個石屋,很多石屋上的草皮屋頂還完好無缺。

外赫布里底群島海蝕崖外赫布里底群島海蝕崖

11、80年前,最後一個聖基爾達人撤離海灣村時的石屋。據考古學家考證4000—5000年前,人類就登入這座與世隔絕,飽受風暴襲擊的島嶼。
12、外赫布里底群島海蝕崖,皺層和大陸架一樣古老,早在6億年前,北大西洋開始形成時,正是雕刻了鋸齒狀岩石的神奇力量把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島逐一分開。
13、源自高地湖泊和溪流的淡水沿Grimersta境內的岩石梯田,一路喧囂,匆匆奔向入海口。“在島上,遠離人間嘈雜,甚是容易,”劉易斯島原住民艾利斯·斯塔摩爾斯說,“但它並不孤寂。”
14、大霧散去,聖基爾達群島的博雷島,大西洋外圍的一個島嶼,逐漸清晰起來。

黑白相間的達佩爾尖嘴海雀(右)黑白相間的達佩爾尖嘴海雀(右)

15、成群的海鳥雲集天空,鳥巢星星點點布滿了崖峭壁。島嶼北端的岬角海拔高度約有1260英尺,常年籠罩在連綿不斷的雲海里。島嶼上約有60000對塘鵝——世界上最大的塘鵝聚集地——他們在島上和附近的海蝕崖棲息繁衍。過去,聖基爾達人常常赤著腳,攀登懸崖峭壁,捕食鳥和鳥蛋,以維持偏僻小島上人類的繁衍。

16、黑白相間的達佩爾尖嘴海雀(右)和有著明亮鳥喙的海鸚(左,空中,中間)在劉易斯島東南方向幾英里外的希恩特群島找到了他們的天堂。每年約有近8000隻尖嘴海雀和200000隻海鸚在此棲息繁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