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村番薯

蘇村番薯,廣東省吳川市長岐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蘇村水土獨特,土壤屬黏質,含有多種元素,各種鈣化合物超過70%,加上適量的水分和充足的陽光,十分適宜番薯生長。蘇村番薯主要品種是蕹菜薯,味道醇香綿甜,質地鬆軟。一般番薯生長期為4個月,蘇村蕹菜薯卻需要6個月。蘇村蕹菜薯以個大(大的達1.5千克)、水分少、粉足、耐儲存、不易腐爛而馳名。

2014年10月1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蘇村番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蘇村番薯 蘇村番薯

蘇村番薯栽培技術成熟,加上土質結構獨特,氣候適宜、歷年培育出不少的優質品種,古代有著名的“桃白”、“桃紅”、“賊佬笑”、“鶯哥白”、“本地妹”。近代有“細微笑”、“雞母卜”、“湛蘇交三號”等,大多數品種都具備高產、質優的特點,適宜大面積推廣。蘇村出產的番薯因澱粉多、營養豐富、清香爽口而名聲遠揚。除在國內銷售之外,還遠銷港澳台及海外市場。

產地環境

離吳川市區東北面約6千米,有一條自然村——蘇村。村東北面有小東江流過,其支流三叉江也在村中環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與東江相倚的亞九坡、羅子坡、白水塘坡、瓮中坡、車塘坡、東心坡六個坡相連,這六個坡都是由河水沖積而成,面積達8千多畝的低“坡”,河水漲時水汪汪一片,水退時變成一片低地。坡地後來被改造為人造田,由於長期受小東江浸沒,坡地沉積著一層很厚的河泥,據化驗,土質鉀含量達43%以上,是番薯生長的必需元素。人造田於是成了肥沃的“番薯地”,蘇村番薯的特色完全源自這六塊沖積而成的坡地。

歷史淵源

蘇村番薯種植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20世紀70年代後期,蘇村擔泥造壩,擔出了一條長6千米的大堤,攔截小東江水,使本村的這6塊坡地變成了“人造田”。

1978年初,蘇村人在“人造田”上開始種番薯是,在栽培技術上,蘇村農民以農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來進行科學的肥水治理,以農家草木灰、土雜肥為基肥,有機複合肥為追肥,使蘇村番薯高產且味道獨特。

小東江 小東江

蘇村番薯多年來儘管未註冊商標品牌,卻形成品牌的無形效應,每年的產品總是供不應求。2007年8月,在農業部門的引導幫助下,蘇村成立了“蘇村番薯專業合作社”。

生產情況

2012年,蘇村番薯種植面積已增加到2800畝,平均每年增加300畝產,平均畝產1噸多,總產2800噸,每噸調拔價4000元,銷售收入1100多萬元,扣除成本400萬元,返還借款總額200萬元,股金分紅總額500萬元,平均每戶純收入1.6萬元。

2015年,蘇村番薯種植面積有2600多畝,畝產2000千克以上,個體最大達3.6千克,大部分銷往珠三角、港澳地區。

產品榮譽

2004年,蘇村番薯被吳川市農業部門評為“名優農業土特產品”。

蘇村番薯 蘇村番薯

2014年10月1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蘇村番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蘇村番薯產地範圍為廣東省吳川市長岐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湛江白、黃皮細微笑、蘇村紅。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河流沖積土發育而成的河沙泥、河泥田或河粘土田,pH值6.0至7.0,土壤有機質含量2%至3%。

三、栽培技術

蘇村番薯 蘇村番薯

1.育苗:

(1)種薯選擇:種薯重200克以上,表皮光滑,無病蟲危害的秋收薯塊。

(2)育苗時間:9月下旬。

2.移栽:3月中下旬移栽。移栽密度畝≤4000株。

3.田間管理:生長季提蔓2次,間隔15天至20天。

4.收穫:8月中下旬葉子局部變黃,及時收穫。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生的薯塊外表光滑,大小均勻,蒸熟後皮裂肉鬆,口感香滑。

2.理化指標:鮮薯含澱粉≥19%,鉀含量≥16毫克/100克。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蘇村番薯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吳川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蘇村番薯的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