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學名:Macrocephalon maleo),又名蘇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頭雞或營冢鳥,是印尼特有的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蘇拉冢雉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是一種大型的地棲鳥類,體長50-71厘米。身體呈黑色,面部呈淡黃色,瞳孔是紅褐色的,喙是橙紅色,下身呈玫瑰色。雞冠黑色及呈盔狀。腳呈灰藍色,有四趾,趾上有長而利的爪,趾間有蹼。雄雞與雌雞差不多完全一樣,只是雌雞較為細小及暗色。它的長相十分奇特,頭上有黑色的冠,臉部裸出,呈明黃色,頭部、頸部、背部和尾羽的上面均為黑色,腹部和尾羽的下面為灰白色並帶有雲霧狀的斑紋。它的嘴為黃綠色,短厚而彎曲。一雙巨大的腿腳強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也呈黃綠色,與家雞相似,但後爪特長,非常適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腳鳥”之稱。

習性生境

冢雉類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等地及其附近的熱帶島嶼上,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灌叢、矮桉樹林、石楠及散布疏樹的珊瑚島等環境中。並在遼闊的沙地、火山土壤或海灘築巢。

沒有亞種分化。性情孤僻,常單獨活動,即使在繁殖季節也很少成對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但非常善於奔走。喜歡發出嘈雜的高頻率鳴叫聲。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種子、果實等。

生存繁殖

蘇拉冢雉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的蛋很大,約有家雞大小的五倍。雌雞生蛋後會將蛋埋在沙穴中,讓地熱或陽光來孵化。雛雞孵化後會鑽出沙地,並躲在森林中。幼雞能夠飛行,完全獨立於父母。它們會自行覓食及保護自己,免受蜥蜴、網紋蟒、野豬或野貓等掠食者的襲擊。

蘇拉冢雉是一夫一妻制的,經常留在伴侶的附近。在繁殖季節里,蘇拉冢雉只產卵,不孵卵,這種繁殖行為十分特殊,與我們所見的絕大多數鳥類大不相同。雌鳥僅在受到陽光曝曬的海濱沙土挖一個洞,然後將卵產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樣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內保持的溫度進行孵化。雌鳥產卵之後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對土冢中的溫度進行調控。因此,土冢中能夠保持一個適宜的孵化溫度顯然是依賴於雌鳥對這個洞的位置進行精心選擇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這種鳥類被稱為“冢雉”或“營冢鳥”。也有人稱它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創始者。

物種保護

自1972年起,蘇拉冢雉已受到印尼政府的保護。由於失去棲息地,有限的分布地、雛雞的高死亡率及過度獵殺,蘇拉冢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蘇拉冢雉(學名:Macrocephalon maleo),又名蘇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頭雞或營冢鳥,是印尼特有的雞形目鳥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