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蘇州街巷是蘇州古城的主體,蘇州的歷史和文化蘊藏於街巷之中,城市的特色和風貌也會在街巷中體現出來。
潘君明同志在前人記述和研究的基礎上,對蘇州街巷名稱的來歷、演變,街巷內的名人故居、著名寺廟、古蹟名勝以及歷代可資記述的逸聞遺事等加以匯集整理,編寫了這本書。
《蘇州街巷文化(修訂版)》是一本全面、生動的蘇州街巷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作者簡介
潘君明,筆名江虞、散采田、東門君、田風等。1937年12月生,江蘇常熟人。民間文藝家、詩人、監獄學學者。本職是政法幹部。一級警督,高級政工師。長期從事民間文學、監獄學及吳文化研究。已出版民間故事、詩歌、散文、楹聯和監獄學等著作四十餘部(含參著、合著、主編)。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中華詩詞協會、中國楹聯協會、中國監獄學會會員,中國監獄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蘇州市民問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圖書目錄
序
自序
凡例
一、有關歷史人物命名的街巷
1.以官銜、榮譽命名的街巷
2.以姓氏、名號命名的街巷
3.在姓後加“衙”字命名的街巷
4.在姓後加“家”字命名的街巷
二、有關文化性建築命名的街巷
1.以園林、寶塔命名的街巷
2.以寺廟、道觀命名的街巷
3.以“坊”命名的街巷
4.以皇宮、官署命名的街巷
5.以書院、學校命名的街巷
6.以城池、城門、鐘樓命名的街巷
三、有關橋樑河浜命名的街巷
1.以橋樑命名的街巷
2.以河浜命名的街巷
3.以河沿、碼頭命名的街巷
4.以水、井、潭、塘、湖等命名的街巷
四、有關自然環境命名的街巷
1.以花卉樹木命名的街巷
2.以飛禽走獸命名的街巷
3.以地理方位命名的街巷
4.以數字、大小命名的街巷
5.以自然特點命名的街巷
五、有關行業作坊命名的街巷
1.以食品方面命名的街巷
2.以用品方面命名的街巷
3.以匠作方面命名的街巷
4.以養殖方面命名的街巷
六、有關民間故事命名的街巷
1.以神話命名的街巷
2.以傳說命名的街巷
3.以故事命名的街巷
七、有關吉祥語言命名的街巷
1.以“福壽安樂”方面命名的街巷
2.以“敦仁厚德”方面命名的街巷
3.以“吉慶長春”方面命名的街巷
4.以“新風民生”方面命名的街巷
5.以“勞動建設”方面命名的街巷
八、其他方面命名的街巷
九、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的街巷
十、蘇州工業園區的街巷
附錄
蘇州市部分街巷路名定名、更名一覽表
蘇州市區控制保護古建築一覽表
蘇州市區名人故居一覽表
蘇州市區原有寺廟庵堂一覽表
蘇州市區博物館一覽表
蘇州市區歷代狀元住地(故居)一覽表
街巷目錄索引
主要人物索引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再版後記
後記
本書於2007年12月由古吳軒出版出版發行後,受到讀者及學者的好評。其主要原因是本書收錄的街巷地名非常全面,包括20世紀50年代尚存在而廢除的街巷,近三十年來在街坊改造中拆除的街巷,一併收錄。資料十分豐富。尤其是街巷名稱的來歷與出典,街巷中的歷史古蹟、文化性建築等,考證詳實,為前所未有,真實地保存了這一時期的街巷資料。本書既可作為蘇州市地方文化的常識讀本,也可作為蘇州市文史方面的工具書。2009年,本書榮獲蘇州市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故在短期內書已告罄,但讀者仍有需求。古吳軒出版社決定再版,乘此機會,對有些街巷的文史資料作了調整和補充,有些錯誤作了訂正,增加了少許漏收錄的街巷,增補了《蘇州市區博物館一覽表》、《蘇州市區狀元住地(故居)一覽表》,便於讀者查閱:
潘君明
2012年2月1日
序言
潘君明同志的新作《蘇州街巷文化》,是考索蘇州古城街巷人文變遷的一本專著,我有幸得以先睹為快,深為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學術研究精神所感動。我們知道,他的本職並非文史,但卻在工作之餘,涉足民間文藝的諸多方面,並由此而熟諳蘇州的人文掌故,出版了多冊專集,同時在本行的監獄學上也有一定建樹,這是值得稱讚和祝賀的。
對於《蘇州街巷文化》這本書,作者在“自序”中會有簡要的介紹,他在和我交談中曾著重講到他編寫這本書的旨趣。他認為蘇州街巷是蘇州古城的主體,蘇州的歷史和文化蘊藏於街巷之中,城市的特色和風貌也會在街巷中體現出來。所以,要研究蘇州的歷史文化,應當很好地了解、研究街巷文化。於是,他在前人記述和研究的基礎上,對蘇州街巷名稱的來歷、演變,街巷內的名人故居、著名寺廟、古蹟名勝以及歷代可資記述的逸聞遺事等加以匯集整理,編寫了這本書。他還說到書中不以街巷的地理位置為次序,而按照街巷名稱的性質分類排列,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讀者的口味,增加書的可讀性,等等。我認為他的這些見解和出發點都是很好的,有的觀點和看法與我不謀而合。正是基於這一共同點,他要我為他的這本書作序,而我不揣淺陋,勉為其難,接受了這個任務。因為他為我們蘇州古城做了一件好事,應當為之宣傳、推薦。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對蘇州的地名,主要是街巷、橋樑的名稱接觸較多,從中我知道了許多有關蘇州的歷史細節,豐富、加深了我對蘇州古城的認識。後來在參與古城保護的學術討論中,陸續寫過幾篇論述蘇州地名的文章,認為蘇州的地名具有歷史悠久、長期穩定、內容豐富、雅俗兼具、易記易找、實用方便的優點,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是不多見的。對於前人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我們應當很好地繼承和保護。因為蘇州地名是蘇州古城歷史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蘇州古老文明的一個體現、一個標誌、一個證據。在今天整個城市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保持地名穩定不變,已成為保護蘇州古城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可以說是一條最後的防線。如果蘇州地名的穩定性遭到破壞,那么,蘇州古城的味道也就所剩無幾了。以上這些話是我多年前講的,現在看來僅僅強調保持地名的穩定不變是不夠全面的。因為名稱是由內容產生的,或者是與內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離開了實際內容,名稱便成為空洞的東西。由於我們在古城內對一些街區進行大規模的大拆大建,現在有不少街巷的名稱被取消了,許多街巷的名稱因為街巷的舊有建築被大部拆除,變成名不副實、有名無實、名存實亡的地名了,也就是說蘇州古城的街巷在一部分一部分地改變,因而使得許多熟悉和關愛蘇州的人感到疑惑和惋惜,也使一些不了解蘇州古老歷史的年青人更加茫然,更不必說對國內外旅遊觀光事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了。在這樣的時刻,君明同志這本著作的問世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是自1925年王謇先生《宋平江城坊考》之後,又_部專門記述蘇州街巷的志書,其豐富的資料有廣泛的利用價值。在這裡我想著重就如何發揮書中資料的作用問題,講些個人的淺見。
首先,這本書收集了許多蘇州古城街巷的歷史文化資料,特別是見於著錄的古建築收了不少,這對於以街區為規劃範圍而進行的古城保護建設工程應當保護什麼、如何保持和恢復街巷固有建築風貌都有參考作用。因為我們這座古城需要保留的不只是少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控制保護的古建築。記得1998年4月間,在蘇州舉行的“中國——歐洲歷史城市市長國際會議”上,曾通過了一個《蘇州宣言》,內中提出“要保護和修復歷史城鎮地區,尊重其真實性”、“城市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是歷史地區的保護和延續”、“不僅通過立法,而且通過為居民提供資金和技術手段,鼓勵採取傳統建築材料,尊重文化多樣性來開展保護和修復工作”、“保護並促進作為實體環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無形文化遺產”等等。按照宣言所強調的上述原則和要求,對照我們的古城保護工作顯然是有差距的,主要是在平江路、山塘街的保護工程以前,建築拆除過多,保留太少。蘇州的街巷比北京的胡同歷史要悠久得多,有的與古城同始,其餘也大多在千年以上,街巷中不僅有名人故居,還有許多與民間信仰、禮俗有密切聯繫的寺廟、祠堂、書院、會所、義莊等各類古建築,即便是小如井欄圈、界石以及刻有圖案、銘文的一磚、一瓦、一木都可增加古城的韻味,引發遊客的思古幽情。總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尊重前人,在保護古城的真實性上下功夫,使蘇州古城更加古色古香,更具魅力。
其次,書中的資料對於蘇州古城的地名保護和管理工作也有幫助,過去我們在這一方面的工作總的是好的,但並非沒有問題。我感到今後有兩個方面的問題應當特別注意,一是在古城區、園區和新區範圍里,有些古老的地名被取消了。例如在近代史上盤門外的青吻地是很有名的,因為它是中日《馬關條約》闢為開放商埠的地方,日本租界就設在那裡,《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收有專門的條目。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如果這些地名消失了,那么相關的歷史就會被淡忘和消失,這是不應該的。二是在地名管理和地名標準化的工作中,要注意解決吳語地區易於發生的“同音相訛”的問題,過去由於地圖不普及和地名未實行標準化,在記錄地名時常常造成同音相訛,地名的讀音雖未變,但字義卻大不相同。這個問題至今仍在發生,例如“支硎山”已被寫成了“支英山”,橫塘的“橫山”被錯為“黃山”,這是與文獻記載不相符的,即令已被“標準化”了,也應當加以改正。諸如此類還有不少,可依據書中相關資料和志書記載進行論證以求得正確的解決。
最後,這本書為開展旅遊宣傳和進行鄉土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蘇州是一個聞名國內外的風景旅遊城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除了太湖山水和城中園林之外,古街巷和巷中的水陸風情也有重要的旅遊價值,有待我們去開發、宣傳。現在一些街巷豎有介紹名勝古蹟的“蘇州古街巷標誌牌”,用意雖好,但也會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只有樹了牌子的才是古街巷,實際上蘇州整個城市都是一座古城。再者,由於這本書講的是街巷的歷史和文化,因而特別適合社區工作的需要。可以利用其中的資料向社區的居民和青少年進行口頭的、文字的宣傳,對於人們了解蘇州的歷史文化、加深對蘇州古城的認識、提高愛鄉愛土的觀念是有幫助的。
以上是看了《蘇州街巷文化》之後的一些感想,總的來說君明同志在研究蘇州街巷歷史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深入探討和紹續蘇州街巷文化提供了有益經驗。蘇州的歷史文化是深厚的,前人留下的文獻資料又極其眾多,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有所成就,希望我市文史工作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取得收穫,在保護蘇州古城、弘揚蘇州優秀的文化傳統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2006年2月25日
於蘇州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