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埠水蒸包

蘇家埠水蒸包

蘇埠鎮商業起源較早。由於是淠河出山入淮的第一鎮,水陸交通比較發達,在清初,省內外生意人紛紛來此經商貿易。蘇埠鎮的富商大賈開錢莊、出票子,當時流通整個皖西。布店、雜貨店遍及大街,附近的商販,都來此批發進貨。西大街、北大街及沿河一帶的船行、茶麻行、糧餅行、車轎行、搬運行、比比皆是。有著“小南京”的美稱。

歷史文化

包子 包子

蘇家埠現名蘇埠鎮是皖西名鎮,蘇埠鎮位於大別山南麓,是淠河出山入淮的第一鎮,自古以來就是大別山口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商貿中心,有著“小南京”之稱,隨著淠史杭工程興建後,老淠河斷航,影響了蘇埠鎮的發展,但一個個歷史事件卻在那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痕跡,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的蘇埠鎮,正向我

們訴說著他曾經繁榮的史。昔日淠河成就千年古鎮今日淠史杭改變千年古鎮。
蘇家埠始建於元,興於明,繁盛於清,迄今已有千年歷史。蘇家埠的繁榮,緣與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是一位姓蘇的人在淠河上擺渡,人稱“蘇家渡”。後來,隨著社會進步、生產不斷發展,大批竹木茶麻在此集散、轉運,於是漸成碼頭、商鋪,由蘇家渡而最後定名為蘇埠鎮。
蘇埠鎮商業起源較早。由於是淠河出山入淮的第一鎮,水陸交通比較發達,在清初,省內外生意人紛紛來此經商貿易。蘇埠鎮的富商大賈開錢莊、出票子,當時流通整個皖西。布店、雜貨店遍及大街,附近的商販,都來此批發進貨。西大街、北大街及沿河一帶的船行、茶麻行、糧餅行、車轎行、搬運行、比比皆是。有著“小南京”的美稱。
“金麻埠,銀獨山,蘇家埠就是金鑾殿”這一流傳於當地的歌謠證實了這些老人的回憶。漫步在蘇埠老街,看著青磚灰瓦、飛檐斗拱的房屋;面對煙燻火燎、鋪板班駁的店面;踏著青石板上轍印深深的街道,令你油然生髮思古之幽情,感嘆歲月的滄桑和古鎮昔日的繁華。

菜品簡介

每天早晨,享受的六安人帶著意猶未盡的一夜美夢或走進袁師傅包子店、或來到大井拐子,優哉游哉地吃起了六安人自己的美味早餐。六安包子在口味上鹹淡適中,餡料充足,皮薄而不爛,吃到嘴裡湯汁四溢,回味悠長。有人說“北有狗不理南有大六安”,這可不是六安人自誇,聽一位六安包子師傅說,一位出國的六安人帶了幾隻六安包子到美國。幾個美國朋友吃後大驚,此乃人間少有美味,最後非得央求回國後再帶。一位久在北方的老者回六安探親,吃過“狗不理”的嘴在品嘗完六安的包子師傅們包子後,直呼六安大包子絲毫不遜“狗不理”。
六安包子好吃是注定的,據見證六安包子發展歷史的袁師傅包子店創始人袁家才老人介紹,為了保證包子的美味,在解放前六安人的包子師傅們就用老母雞湯來和面做包子了,可見六安包子對食材的考究。
今年已經82歲的袁家才老人1942年時就進入六安的“勤行店”(舊六安從事像理髮、旅社等服務行業的統稱)從事六安包子的製作。當時六安共有12家蒸包子的,其中六安城隍廟“新無園”茶館、大井拐子、北門外“得月樓”茶館、倉坊拐子“齊雲樓”茶館的大包子最有名。以前,六安人吃包子不是像現在當早餐吃,而是作為茶館裡的小點心。為了製作可口的包子,四家包子店使出很多辦法,但最好的還要屬“新無園”茶館的包子,他們在和面上下了功夫,每天用兩隻老母雞和桿骨燉的湯和面,口味自然不一般。在蒸的環節上嚴格遵守“三分技術七分火”的要求,用劈柴,燒旺火,這樣蒸出的包子不粘牙。
1954年合作化後六安的12家包子店都消失了,從事六安包子製作的師傅也從事其他行業了,有的到了搬運公司、有的乾起了建築。這使得六安人和美味包子暫別了一段時間,在這不久,在大井拐子成立了一家公私合營的包子店。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口味有所下降,但對當時的六安人來說那已經是不錯的美味了。
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繁榮。六安的包子也迎來了春天。在五牌里(以前有五座貞節牌坊)出現了袁師傅包子和趙記雞絲包子。由於保持了六安老口味,加上精良的製作,一下子吸引了眾多的六安人。接著在人民路一家由從老大井拐包子店出來的師傅開了家大井拐包子店。這樣原汁原味的六安包子終於回到六安人的生活當中。
復甦的六安包子,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歷代相傳的絕活兒以及感情認同,重新得到了六安人的青睞,在六安曇花一現的天津包子、杭州包子也紛紛落馬,敗走六安州。為了守住六安包子的獨特味道,一些包子店已經開始培養新人,同時也增開了分店,擴大經營。六安包子已在六安飲食發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