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南民俗研究》對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傳統行業,人生禮儀、市慶、飲食、民間居住、婦女人生、民間信仰等等習俗生活,特別是對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祥光的三百六十行,尤其是蘇州特色的行當,蘇琢、蘇裱、蘇繡、燈彩、木刻年畫、中醫藥業、梨園戲曲等。作者簡介
沈建東,女,1986年畢業於江西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現名南昌大學),現為江蘇蘇州民俗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吳文化研究、民俗田野調查以及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中國民俗學會會員,蘇州民俗學會秘書長,吳歌學會會員,無錫吳文化公園吳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蘇州電視台民俗風情特約採訪專家,在相關研究刊物上發表民俗文化研究論文幾十萬字,出版《話說媒人》(合著)、《蘇州民俗文化集英》等。
目錄
概論
蘇南蠶桑生產習俗調查與研究
蘇南人生禮儀民俗考論
歷代媒的考略
試論蘇南節慶民俗與民間生活風尚
蘇南飲食風尚與文化特徵
略論蘇州傳統民間居住習俗及其特色
蘇南傳統行業習俗的歷史文化考察
試析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江南婦女生活變遷
試論江南民間信仰對民間習俗的影響
淺論吳語言環境下的民間語言民俗
道教與中國民間節日文化習俗
蘇州磚雕門樓簡論
蘇州當代風俗的調查與研究
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蘇南蠶桑生產習俗調查與研究
一、蘇南蠶桑簡史
蘇南養蠶繅絲起於何時,史無可考,從考古發掘材料看,吳越民族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能飼養家蠶了,1958年,在蘇浙交界的吳興錢山漾新石器遺址中,出土了家蠶絲帶和絹片。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絲織品,1973年在河姆渡遺址中(距今約七千年前)出土了大量的紡織工具如骨梭、梭形器、陶製紡輪等,特別是出土的盅形象牙雕器上刻有編織紋和蠶紋圖像,這表明吳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紡織品,無論在種類或技術方面,都遠超黃河流域”。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禹貢》記載了禹定九州和各地物產進貢的情況,當時蘇南屬揚州之域,貢品中有著名的“織文”、“織貝”,自泰伯南奔建立“勾吳”國,特別是遷都蘇州後,絲綢生產發展很快,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除了發展麻紡織業外,已有了絲、帛、羅、紗等,公元前551年,叔向聘吳“吳人飾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繡衣而豹裘者,有錦衣而狐裘者”。所謂繡衣、錦衣都是絲綢縫製、刺繡和織錦衣服。吳楚兩國還因爭桑發生了“爭桑之戰”。據史書記載:“吳所以相攻者,初:楚之邊邑胛梁之女,與吳邊邑處女蠶,爭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吳國不勝,遂更相成,滅吳之邊邑。吳怒,故伐楚,取二邑而去。”民間爭桑導致兩國戰爭可見蠶桑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大量北人南遷,中國蠶桑絲綢生產的中心,原在山東、河南一帶的中原地區不斷向南移動,江南的絲綢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固守江東的孫權曾專門頒布“禁止蠶織時以役事擾民”的詔令,稅收制度在這時有了根本的改革,曹操首創了“畝課田租,戶調絹綿”,上繳絲綢織物為稅,勢必刺激民間養蠶制絲的生產,晉左思《吳都賦》中有:“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的描述,就是當時吳地絲織精美的真實寫照。隋唐時代,江南絲綢發展更快,據《吳郡志》載唐之土貢,考之《唐書》所貢,絲、葛、絲綿、八蠶絲、緋、綾布。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蘇州被升為江南唯一的雄州,絲綢業已在蘇州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