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小康社會與教育創新

因此,本書第三章對小康社會教育創新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巨觀分析。 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指出,教育均衡發展應是中國小康社會建設中教育創新的方向所在。 本書末章即第八章提出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理念,並對蘇南教育的品牌化、區域互動及長三角教育一體化提出構想。

內容介紹

本書分為八章。首章從小康溯源開始引出蘇南小康,並提出現階段蘇南小康的一個突破之點:教育創新。隨後,在第二章即對教育創新的內涵、生成模式與表現形式等進行了理論探討,並對教育創新之於蘇南小康建設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
無論是哪一個方面的創新,首先都要了解教育的實際情況,分析教育現實中存在的一些新問題,把握教育發展的客觀趨勢和基本規律。因此,本書第三章對小康社會教育創新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巨觀分析。筆者認為教育非均衡發展應是小康社會教育創新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並用大量的數據以及事實材料來說明存在於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指出我國目前的教育發展處於嚴重非均衡的態勢,而這種非均衡態勢構成了我國當前教育創新不可忽略的時代背景。
由於非均衡發展是一種著眼於局部利益和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目標的發展策略,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發展需要,在其歷史使命完成後,它的積極作用在削減,而給社會發展、區域發展、教育系統發展以及人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日益嚴重。本書第四章即對這些負面影響作了詳細的分析。第五章則從多層面對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原因進行求解,指出片面的、偽平等的思想傾向,教育政策向城市、發達地區及重點學校傾斜的導向,教育投入體制的不合理,教育政策落實與教育投入活動監督的不到位,是我國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幾大關鍵原因。
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指出,教育均衡發展應是中國小康社會建設中教育創新的方向所在。第六章通過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進行界定與理解,明確研究的理論基點,然後提出衡量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兩個標準(內容標準和關係標準),在此基礎上澄清目前存在的理論誤區,並闡述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平等、教育效率、教育公平的關係。據此,筆者對推進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進行了巨觀角度和微觀層面的可行性政策研究。首先對世界各國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進行梳理與分析,借鑑世界各國的投資經驗,並綜合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就如何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資體制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與構想。而相應的微觀政策跟進與支撐措施則包括採取多種措施改造與扶持薄弱學校;推進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完善教師在職進修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制度:大力扶持處境不利地區和弱勢群體教育;等等。
以經濟學的視點看文化,以文化的淵源闡釋教育則是貫穿本書第七章的脈絡所在。創新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會背景和一定的機會條件。蘇南教育發展的現實成果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同時政府的支持、良好的文化氛圍、先進的認知理念以及較高的教育開放度為教育創新活動提供了動力機制。但任何事物都具備兩面性,蘇南教育發展的現狀既有成績與戰果,也有問題與不足。立足現實,展望未來,謀求更全面的和諧與更完善的均衡,方能更上一層樓。本書末章即第八章提出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理念,並對蘇南教育的品牌化、區域互動及長三角教育一體化提出構想。
簡言之,在本書的筆觸下,現代化是一種方向,教育是一種戰略,創新是一種路徑,均衡是一種秩序,而人的發展是終極目標。面對新挑戰的蘇南,以人為本,富而思進,更好進步,全面發展。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