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的郴州市郊。蘇仙嶺
蘇仙嶺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的郴州市郊,這座名山並不高,海拔只有525米,但它自古以來就很出名,被譽為"天下第十八福地",這是因為此山與仙結了緣。上千年來,距郴州僅2公里多的蘇仙嶺一直因蘇仙嶺的傳說而聲名遠播。歷史傳說
據傳西漢年間,郴州城東潘家坪有一位長得十分漂亮又知書識禮的潘姓姑娘,有一次在郴江邊洗衣服,被一根江水飄來的紅絲線纏住了洗衣用的棒槌,用手扯不掉,她就用嘴去咬,紅絲線卻鑽入她肚中,由此受孕,為避村人恥笑,她躲在蘇仙嶺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此即蘇仙。蘇仙出生後,有白鶴以羽暖其身,有白鹿餵其奶水。蘇仙后被其母因景取名蘇耽,自小修煉,修成後跨白鶴升天。因其飛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附近將遭瘟疫,遂囑其母以井水、桔葉熬藥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囑救治了大批中了瘟疫的百姓。百姓們感其恩,為其在蘇仙嶺上修建蘇仙觀,供奉其神像,蘇仙嶺亦由此成名。蘇仙嶺原名牛脾山,就因為郴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蘇仙嶺。故早在唐代,蘇仙嶺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
蘇耽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傳說,還留下巨大的文化財富。蘇耽普濟眾生的"橘井泉香"典故,與三國名醫董奉治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典故共為中國古老中醫的兩大經典典故,亦是中醫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準則。
蘇耽的"橘井泉香"故事在世界華人中廣泛流傳。蘇耽傳說孕育的文化精神,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文化瑰寶。為凸現蘇仙嶺為蘇耽故里,在對大門外廣場馬路旁圍牆進行改造時,壘石成山,疊泉飛瀑,取意於蘇耽"橘井泉香"典故,並與蘇仙嶺豐富人文寶藏相輝映,增加了大門外廣場文化韻味。因石山落瀑在廣場一隅,又緊鄰"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故取名"臨福隅"。
景點簡介
蘇仙嶺景區有著名的景點,桃花居、白鹿洞、三絕碑、景星觀、升仙石、八字銘、望母松、沉香石、蘇仙觀等均是極具遊覽觀景價值的去處。桃花居
位於蘇仙嶺西邊的山腳下,這是上山的起點,在一片綠樹翠竹圍繞掩映的背景下,桃花居面對玉溪,背倚蘇仙嶺。古典樣式的建築與雅致的自然環境相襯相托,形成了祥和靜謐的"仙境"氛圍。
三絕碑
白鹿洞之上一石壁下建有護碑亭,而亭內壁上石刻就是赫赫有名的三絕碑。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秦少游)遭貶至郴州,寫下借景抒情,發泄憤懣,亦是他代表詞作之一的《踏莎行·郴州》一詞,三年後含憤辭世。蘇軾(蘇東坡)在極度傷感中寫"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之跋語。後來,大書法家米芾得到秦詞蘇跋,感慨中題書留下。後人即將秦祠、蘇跋、米書摹刻於此。三絕碑極富藝術價值,一直受人觀仰。
蘇仙觀
過三絕碑後登山,行2公里左右,經2座石亭可至蘇仙觀。蘇仙觀有正殿三進,殿門有額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廳,上廳供記蘇仙童年塑像,正殿兩邊還有偏殿。登蘇仙觀遠眺,可見連綿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濤,景色飄緲,秀美異常。
萬華岩
景觀特點
![萬華岩](/img/0/8a7/nBnauM3XxMjNwgzN1cDN3kTM5MTM4EjMwUzM4MTNwAzMxAzL3Q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萬華岩(坦山)的自然資源豐沛富積,品味奇高,1978年開發,1987年5月1日對外開放,90年列入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大型地下河洞溶洞為景區主要景點,主支洞已探明九公里多,地下河已知總長8公里多,現在開放的主洞長2245米,三個進出口,十二個迷離怪異的大廳,二十三個景點,支洞在主洞430米處,洞內石景別致,洞中三大瀑布神秘莫測令人神往,洞內一般寬度在15~20米,最寬處1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左右,最高處30米,地下河貫穿始終,空氣清新流暢,四季恆溫在190C左右,溶岩景觀鬼斧神工,兩壁鐘乳石,若飛禽走獸,似萬樹千花凡塵不染,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溶洞景觀岩石無論大小,處處雄風大氣,陽剛十足,赤壁倒懸,險峻無比,造型奇絕,特色鮮明。洞中有洞,處處晶瑩剔透,一脈柔情,石獅、石鶴、石樹、石花、石鐘、石幔、石田,有的象“水底龍宮”;有的似“瑤池果樹”、“鯤鵬展翅”、“巨蟒捕食”,有的則如“觀音坐蓮”、“玉女垂幃”,可謂是奇景芬芳,別具一格。岩溶精品,要數湛稱世界奇寶的“水下晶錐”,1988年3月中美聯合溶岩考察隊一行12人來萬華岩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後,贈錦旗一面,讚美萬華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洞穴之一,她可以與世界上所有漂亮的溶洞媲美。”具有頗高的岩溶科研、旅遊觀光、洞穴探險價值。但蓋世絕景是200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宋教授一行來萬華考察,發現的“石蛋生筍”,目前世界上屬首次發現,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