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人

“蘄春人物彬彬”,“英傑代興”。宋代有參與纂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巨型類書的文學巨擘吳淑;明代有偉大的中醫藥學家李時珍,著名戰將康茂才;清代有著名文學家顧景星、陳詩,首創中國海運的陳鑾;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驅詹大悲、田桐,訓古學家、“章黃學派”創始人黃侃,“一二·九”運動組織者、華北抗日聯軍司令董毓華,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胡風等。二十世紀以來,秉文衡、掌科苑、主講壇者遍及五洲,人數多達800多人,故有“教授縣”美譽。

概況

縣人民政府駐:漕河鎮
郵編:435300
代碼:421126
區號:0713
拼音:Qichun Xian

歷史相關

 
蘄春境內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旅遊景點遍布,文物保護單位多達86處,其中達城毛家咀遺址是我國西周古文化的代表。縣南蘄州古城的“蘄陽八景”和李時珍陵園、藥物館、紀念館均十分著名,年接待中外遊客10餘萬景以及故事情節等都可在蘄春的山水人物、神話傳說和風土人情中找到出處。

蘄春名人

[吳淑]

吳淑,字正儀,原籍閆州丹陽(今屬江蘇省),937年(北宋天祚三年)隨父文正遷蘄定居。由於他博學多才,經州府舉薦,試學士院,授為大理評事,深得宋太宗賞識。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至真宗鹹平五年(公元997-1002年),參與編輯《太平御覽》(100卷)、《太平廣記》(500卷)、《文苑英華》(100卷)、《太宗實錄》(80卷)。個人著述繁多,體現了其卓越的才能。他多次向宋太宗獻書獻文,深得太宗嘉獎,並因其才升遷為職方員外郎。除此外,吳淑還有許多著作,如《說文五義》(3卷)、《類事賦》(100篇)、《秘閣閒談》(5卷)、《江淮易人錄》(3卷)、《異僧記》(1卷)、《鍊師傳》(1卷)、《集》(10卷)。吳淑還擅長水墨,對古籀書法研究精深,且喜歡考古,亦有建樹。
[袁殊]
袁殊,1911年出生於蘄春蘄州鎮東長街,又名學藝、軍光,化名曾達齋。1929年到日本留學,專攻新聞學,接觸了一些進步思想,回國後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參加上海左翼文藝活動,創辦《文藝新聞》 。1931年10月,年僅20歲的袁殊經潘漢年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中共情報系統的工作。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1937年4月,袁殊加入了青洪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的“通”字輩師兄弟。此後,袁殊成為和中統吳醒亞、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社會幫會都有一定聯繫,集多種身份於一身的情報人員,巧妙地利用這種多重身份廣開情報來源,上報給中共中央,為當時地處蘇區、訊息相對比較閉塞的中共中央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抗戰爆發後,由戴笠親自任命為軍統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後根據組織安排充當“漢奸”,打入日本諜報機關,出面組織“興亞建國同盟”,並以此為招牌,秘密組建新的情報據點,將一份份重要的戰略情報從敵人的心臟傳送到了延安。袁殊從“岩井機關”獲得的重要情報有:⑴1939年英法企圖犧牲中國對日妥協的遠東慕尼黑活動。⑵1941年6月13日德蘇戰爭一觸即發的報告,為此蘇共中央曾向中共中央表示感謝。⑶德蘇戰爭爆發後,日本動向是南進而非北進,以及日美談判的情報等。1945年10月7日,袁殊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秘密到蘇北解放區,並於1946年重新履行入黨手續,結束了長達14年的地下生活。1949年2月,又被李克農調到中央情報部門工作。1955年4月,因潘漢年案株連而被捕入獄。1982年又因潘漢年平反而平反。1987年,袁殊因病逝世,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城人。生於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出自醫學世家,其父李言聞為當時名醫。14歲中秀才,以後三次鄉試不第,乃絕意功名,刻意從父學醫,同時師事顧問。他“上自墳典,下及子史百家,無不博洽”,醫術日精,病人“千里就藥於門”,皆“立活不取值”,不到30歲就成為一方名醫,名重一時。嘉靖中,蘄州屢遭大水,災後瘟疫流行,李時珍父子設診所於城東玄妙觀,研究出新的藥方,治好了不少染疫災民。約於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李時珍治癒楚王(建府武昌)朱厚熗兒子的怪疾,被聘為王府奉祠正;不久被推薦為太醫院院判。他利用在太醫院的機會,研讀了大量的皇家珍藏的醫藥典籍和圖書,察看了許多珍稀藥物標本,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知識。
李時珍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深感原有本草著作之不足,並存在許多錯訛之處。於是立志重著本草,以益後代;並借用朱熹的《通鑑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著手編寫,至1578年(明萬曆六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歷時27年。其間,從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的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填補了不少醫藥知識空白。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該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醫療學之經驗,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稱之為“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神農本草經》而下“集本草者無過於此”,在國外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於1596年首次在南京出版,很快就傳到日本,以後又傳到歐美各國,先後被譯成法、德、英、拉丁、俄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傳遍五大洲。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李時珍逝世,終年76歲。他去世後,即被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1951年,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被列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學的長廊上。其墓地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陵園兩次題詞,稱他為“醫中之聖”。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顧景星]

顧景星(1621-1687),字赤方,號黃公,別號玉山居士,蘄州城人,世代書香之家,曾祖父顧闕,大曾祖父顧問皆為進士、著名理學家;祖父顧大訓為藏書家兼著述家;父親顧天錫,通經史、精醫道,所著詩書多入《四庫全書》。景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被譽為“江夏神童”、“博通君子”,15歲試於黃州,名震全府,院試奇魁。康熙皇帝大悅,授翰林院檢修官。其間,他將自己編撰多年的字書《黃公說字》贈送給康熙皇帝。後來,康熙命翰林院整理《黃公說字》,自加題詞為《康熙字典》。顧景星對於義理、考據、辭章、經濟、國小等無所不能;對於琴、棋、書、畫、算、數等無所不曉。《四庫全書存目提要》介紹顧景星,說其:“記誦淵博,才氣尤縱橫不羈;詩文雄贍,亦為一時之霸才。”顧景星生平著述宏豐,共有430卷之多。其中《來耕集》和《南渡集》75卷編入《四庫全書》;《黃公說字》100餘卷中有47卷編入《四庫全書》。《白茅堂詩文集》包括樂府民歌、詩賦、策論、志論、奏疏、史論、傳記、序文、銘誄、雜著等共46卷,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看到這部書稿,大加賞讚,當即捐資刻印,廣為流傳。

[詹大悲]

詹大悲(1887-1927),田橋詹家山人。1909年曾任漢口《商務報》主筆,1910年12月任《大江白話報》主筆,1911年1月該報因違抗當局禁令被迫停刊,詹改該報為《大江報》並復刊,7月,《大江報》以“時評”刊黃侃《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一文,震撼江城。湖廣總督誣以“盪亂政體,擾害治安”查封該報,並逮捕詹大悲。武昌首義爆發次日,詹出獄。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詹率先加入。1923年10月詹受孫中山之命參加起草《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1924年任廣州大本營宣傳員。後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等多職。1927年7月,武漢國民黨中央實行“分共”,清洗捕殺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12月17日,詹被兩湖清鄉督辦胡宗鐸以“赤化分子陰謀暴動罪”逮捕殺害,時年僅40歲。

[田桐]

田桐(1879-1937),字梓琴,號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漕河鎮田家河人。1904年赴日留學,結識黃興、陳天華等,並與宋教仁、劉公、白逾桓等創辦《二十世紀支那》,宣傳革命思想。次年,迎孫中山於東京,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被舉為評議會議員、書記處書記,佐孫中山辦理文書。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後,先後任內務部參事、參議員。1927年任國民政府委員。後不滿蔣介石獨裁統治,與居正等人成立反蔣同盟。1930年7月2日,病卒於上海寓所,葬武漢洪山。其著作主要有《太平策》(17篇)、《五權憲法》、《革命閒話》、《扶桑詩話》、《詩文集》,另有《玄玄遺著》刊行。

[黃侃]

黃侃(1886-1935),字季剛,號量守居士,蘄春青石鎮大樟樹人。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中秀才。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常與同學田桐、董用威(董必武)、宋教仁等議論時政,暢談革命。 1905年,他被湖廣總督張之洞以“故人子”,給予官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同年,他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秋,歸國組織反清活動。1911(清宣統三年)初,黃侃在武漢參加“共進會”與“文學社”的反清活動,寫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江漢震動,革命士氣為之大震。民國建立,黃侃在上海主辦《民生日報》。1914年秋,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後,相繼執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昌中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等校,講授詞章、訓詁及經史之學,前後凡22年。其間,他關心國家大事,愛國之情,一如既往。1914年,袁世凱幽禁反對復辟帝制的章太炎於北京,他至禁室與章同住,以示抗議。其師劉師培借研究學術之名,邀請學術界知名人士開會,動員擁袁稱帝,他憤然相斥而退會,與會者亦隨散。“九·一八”事變發生,他拍案作《勉國人歌》:“四百兆人寧斗而死兮,不忍見華夏之為墟。”號召全國民眾奮起禦敵。黃侃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述》、《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日知錄校記》等。

[董毓華]

董毓華(1907-1939),字實存,獅子鎮董沖人。1924年8月考入省立第六中學,在董必武的影響下,接受馬列主義,成為武漢地區學生運動骨幹。1926年3月,由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考入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日軍侵犯華北時,他積極組織學生抗日活動,被推選為“中國大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和姚依林、黃敬、蔣南翔等一道參加並領導了震撼全國的“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此後,董毓華又赴天津發動“一二·一八”示威遊行,並幫助成立天津學聯。“七·七”事變後,董毓華奔赴抗日前線,任華北抗日聯軍司令員。1936年6月,因積勞成疾,逝世於平西淶水縣蓬頭村。

[胡風]

胡風(1902-1985),本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蘄州鎮下石潭村人,出身貧寒。1921年考入武昌啟黃中學,開始受“五·四”新思朝的影響。1925年9月,胡風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清華大學英文系。1929年,東渡日本,入慶應大學英文科學習。1931年,參加日本共產黨及反戰同盟,加入中國左冀作家聯盟東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驅逐”回上海,任“左聯”宣傳部長,不久繼茅盾任書記。抗日戰爭開始後,胡風歷任“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軍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專職委員等職。先後創辦大型文學刊物《七月》、《七月詩叢》、《七月文叢》、《希望》等,同時撰寫了大量文藝評論文章。《七月》和《希望》在當時後方影響很大,培養了一批新人,開創了新詩風。 1949年,胡風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並出席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參加開國大典。1954年7月,胡風寫了《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約30萬字,並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久,暴發“胡風反革命集團案”,被定為“首犯”,被判無期徒刑。 1980年,中央決定為胡風平反,先後被選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委員,後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1985年6 月8 日,在北京逝世。一代文學泰斗,給後世留下了440萬字的《胡風全集》。

[高輝遠]

高輝遠(1922--2002),漕河鎮黃廠人。出自中醫世家,幼承家學。1954年參加國家中醫研究院的籌建工作。1958年受業於中醫學家蒲輔周先生,長達17年之久。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高幹、外賓治療室副主任,長期任周恩來總理保健醫療主任,現任解放軍305醫院醫療研究室副主任和中醫科主任,兼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北京中醫學院名譽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中醫老年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常務理事、解放軍中醫學會副會長、國家科學委員會中醫專業組委員、國家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委員及《中醫雜誌》、《中醫藥學報》、《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或編委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中醫對兒科傳染病的辨證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