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藥餅灸療法為隔物(間接)灸療法之一,是將藥餅置於皮膚一定穴位,再在藥餅上放置艾炷施灸,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已有記載。宋代許叔和《普濟本事方》列用隔巴豆、黃連灸法治療陰毒傷寒。明代薛已《外科發揮》列用附子餅法灸峻補陽氣,或治療腫下軟漫、膿稀,用豆豉餅灸散邪毒、行水氣等。至近代,仍有所發展,以外科疾病為主。
根據治療疾病範圍和種類的不同,藥餅灸療法包括附子餅灸、豆豉餅灸、蒜餅灸、巴豆餅灸、葶藶餅灸、商陸餅灸以及香附餅灸等數種方法,其中附子餅灸和豆豉餅灸臨床最為常用。
1.附子餅灸
(1)附子的性味及其功能:附子葉辛、性溫、有毒;入心、腎、脾經,可逐風寒、濕邪,補命門火。
(2)操作方法:取生附子為細末,過篩,除去雜質,以沸水或黃酒適量調製為餅,約厚5毫米,放於穴位,上置艾炷灸之。餅乾更換,以內部溫熱,視局部肌膚紅活為度。日灸1次,以愈為度。
2.豆豉餅灸
(1)豆豉的性味及其功能:豆豉味苦、性寒、無毒;入肺、胃經,功能解表發汗、除煩。
(2)操作方法:取淡豆豉為細未,過篩,量瘡之大小,用適量藥末和入黃酒作餅,硬軟適中,約厚0.6厘米,放於瘡孔周圍,勿使皮破,日灸1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
1.施灸前根據病情選好穴位或要施灸的部位,並採取固定舒適,且能堅持較長時間的體位。
2.藥餅灸療法採用的附子餅和豆豉餅,其厚並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過厚熱力不達肌膚,藥餅的作用也就無法滲入;過薄熱力傳遞過快,藥效作用尚未全部發揮,病人皮膚就會出現燒灼樣疼痛。
3.在施灸時,無論採用附子餅灸法,還是豆豉餅灸法,都必須注意防止艾炷滾翻,艾火脫落,以免引起燒傷。
4.對於局部知覺遲鈍或知覺消失的患者,應防止施灸熱力過強則致皮膚燙傷,起泡化膿,遺留疤痕。
【按語】
藥餅療法火和溫和,藥物作用能直透肌膚深處,使人有舒快的感覺。既可在醫院內使用,也可在家庭內操作治療,且無副作用。因而,它不僅可作為一種治療的方法,而且也可作為一種防病保健的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