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藥理研究室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抗菌藥物研發的重要基地。五十多來來,始終致力於我國抗生素臨床前藥理毒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抗生素臨床前藥理毒理評價體系,評價了數百個抗菌藥物,國內目前處於臨床研究的大多數1.1類抗菌藥物如必特黴素、昌欣沙星、威替米星、重組溶葡球菌酶、蘋果酸奈諾沙星、MRX-I等藥效學評價均由藥理室完成,評價的新藥獲得新藥證書100多個,為我國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與兄弟科室合作先後獲得國家科委、衛生部、北京市等多項獎勵,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所初期完成了抗腫瘤抗生素8771、11007、抗真菌抗生素K19B等臨床前藥理研究。20世紀60-70年代先後完成了抗細菌藥物抗敵素(多粘菌素E)、V16(曲古黴素)、卡那黴素、巴龍黴素、甲烯土黴素、麥地黴素、核糖黴素、吡哌酸、乙醯螺旋黴素(AC-799),抗真菌藥物克霉唑,抗腫瘤藥物創新黴素、光輝黴素、爭光黴素、博萊黴素B6等臨床前藥理毒理研究。80年代以後,先後完成了柱晶白黴素、氟哌酸(Am715)、氟啶酸(AT-2266)、梧寧黴素、丙醯螺旋黴素、大觀黴素、泰寧、美降酯、他唑巴坦/哌拉西林、環酯紅黴素、司丙紅黴素、美羅培南、甲磺酸加替沙星等臨床前藥理、毒理研究。
近十年,主持完成了國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新藥創製”重大科技專項“抗感染藥物臨床前藥效學評價平台”、“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微生物藥物藥代平台、毒理平台”、國家十一五重大專項“國際標準藥物安全評價技術平台建設-抗感染藥物安全評價平台”、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科研用細胞因子試劑平台的完善和套用研究”、國家十五科技重大專項“抗生素類藥物臨床前藥代動力學評價平台”,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十餘項。研究成果發表於PNAS、Autophagy、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JAntimicrobChemother等國際專業雜誌。
在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方面,先後派遣研究生、訪問學者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喬治亞州立大學、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德州理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相關實驗室進行學習、交流與深造。
今後,我們將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方向,積極開展:1)抗耐藥菌/超級細菌藥物的研究和開發;2)抗菌藥物的藥效評價;3)細菌耐藥的分子特徵及耐藥機制研究;4)抗感染藥物的藥代、PK/PD、胞內藥代等研究;5)結合臨床代表性藥物-斑馬魚模型-靶基因,開展藥物毒理學分子機制的研究。6)針對人類重大疾病,建立相應斑馬魚疾病模型,開展疾病病理的分子機制研究,以及新藥先導物、候選物的藥效篩選和早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