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碉樓

藏族碉樓

藏族碉樓是由藏族先民用石頭建造的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方形建築物。一般高三、四層,在高層有窗,可以抵擋外敵入侵。隨著時間的逝去,已經成為古蹟,在一些旅遊業發達地區,也有商家建造,作為吸引遊客的裝飾。

防禦功能

西藏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比較高,氣候寒冷乾燥,荒原上的石堆成為人們建築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塊石片壘砌出三四層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碉房雖然年代久遠,但在房間的功能分配上,卻一點兒也不遜於現代的別墅樓房。 碉樓和民居本是兩種不同的建築類型。居住之處稱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類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築類型。碉樓則為具有防禦功能的軍事建築。

中國古代文獻對碉樓這種建築最早加以記載的是《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冉夷駹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墳羌族自治縣)。……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這裡說的“邛籠”是目前所見對碉樓建築最早的稱呼。

在文明早期,人們以氏族為單位組織生活、生產並共同抵禦外地入侵。這時候出現的是“依山據險,屯聚相保”的聚落聯防形式,並且防禦性的單獨碉樓在碉樓與村寨關係中占主導地位。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氏族社會轉入以家庭為單位的家族社會形態。碉樓隨之發展的更深層次則是碉樓與居住空間在空間上結合,這形成了在村落整體防禦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禦屏障。

生活功能

碉樓和住宅緊靠在一起,並以門、牆、廊、道、樑柱等結構與住宅統為一體,於是帶來了碉樓和民居之間從平面關係到空間組合的相互銜接、滲透、融會的變化。事實上,中國各地的碉樓絕大部分是與院落連在一起,與院牆組合為一個防禦體系,是整個院落或圍屋的附屬性建築。這樣就出現另一類空間形態,即碉樓民居,也即《蜀中廣記風俗記》所載的“碉巢”。

從地理上看,碉樓民居在國內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數民族地區、四川盆地漢族地區、贛南和閩粵客家地區以及廣東五邑地區。我們主要從各地碉樓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築形制、聚落特徵諸方面做一簡述,目的在從歷史文化的流變上分析它們間的異同之處。

文化背景

羌族定居岷江上游後,已經轉入農耕社會,其村寨選址必需考慮耕地和牧場。而羌人長期受漢軍事壓迫,後來又夾在漢、藏兩大強勢的民族之間,史書且記載羌“人民好復仇”,因此在聚落選址和建設上對防衛的考慮占重要地位。即選址體現了既有利於生活、生產,又有利於防禦的原則。因此羌族村寨幾乎都是背山而建,“依山居止”,順地勢布局。

在家族制基礎上產生的碉樓民居,是羌人生存質量反映在建築上的一種深化,是一種文明程度進化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和漢代望樓、塢堡、闕等高聳建築物出現的時期大致相同,說明在漢代羌漢兩個民族已經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文化交流。

羌族信奉多神,尤崇尚白色並視白石為神,普遍將其供於房背、門窗橫檔,成為羌族聚落中的一大人文景觀,極具民族特色。羌碉因此也稱“玉堡碉”。藏族則由於宗教原因,在檐上懸掛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轉角插“幡”,形成與素牆面的強烈對比,形成另一種風格。

有學者用戰爭因素來與宗教相互融合評價碉樓既碉樓民居的建築美感[4]。他們認為羌族的碉樓是完全的戰爭防禦系統,宗教因素只能是輔助功能的承擔者。事實上在外族的軍事壓力之下,軍事防禦也是羌族碉樓的主要建造目的,這是和贛南圍子、閩西土樓建築所不同之處。

關係

由於羌族碉樓存在著單獨的碉樓和與民居結合在一起的碉樓兩種空間形態,因此,必然涉及各自的功能以及和村寨在規劃上的不同作用。

單獨的碉樓分設在一寨或幾寨的隘口咽喉之地。它起瞭望和前哨防禦功能,又稱烽火碉,主要的是起戰爭防禦功能。從形制、功能看,這種碉樓屬於較早期的類型。其後碉樓民居開始大量出現,但是都與村寨聯防、共同抵禦外敵入侵密切相關。

羌寨巷道狹窄且陰暗,四圍都是壁立的“邛籠”和碉樓民居,防衛森嚴。家家外牆聯立,且都在屋面相通,甚至出於軍事目的修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地下水圳系統。在這樣的巷道肌理中,空間的開闔都與碉樓民居密切相關。在大壁壘之內,各碉樓民居又自成體系,二者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建造工藝

羌族碉樓民居的平面形制不外三種:碉樓與住宅靠近但完全分開、碉樓與住宅在上層有過道相連及碉樓融入住宅。後者在建築上的成就最大,殊值深入研討。如茂縣河心壩寨楊松余宅即為範例,我們不能不讚嘆古人所達到的建築成就。

建築組成

一、底層

一般是牲畜圈。住宅中人畜共居在我國許多地區都很常見,這來源於舊時農業社會,牛馬等牲畜不僅是主要耕作勞力,其本身對於家庭而言也價值不菲,是要保護的財產。

二、樓梯

傳統藏式樓梯一般採用活動的斜梯,晚上就收到樓上,防止牲畜爬上來。平民家樓梯往往是在一根圓木上砍出台階。過去只有土司頭人家才有條件用板梯。圓梯、板梯坡度都很陡,都是為了防止牲畜上樓。

三、陽台兼廁所

後面出挑的陽台就是廁所,防禦時兼作嘹望台。使用時,排泄物直接從陽台落到樓下底層底面——建築底層是牲畜圈,不住人;同時由於氣候乾燥,污物很快會風乾。

四、曬壩

曬場設在屋頂上。把糧食曬在屋頂可以不受遮擋,保證了充足的陽光,還可以防止牲畜偷吃。此外,由於碉房內部開窗很小,光線昏暗,曬場也是人們做家務或曬太陽的好地方。

五、外牆

由堅固的石材壘砌而成,具有很強的防禦性。碉房底部的牲畜圈,只設很小的窗戶或通氣孔,而上層居室排列整齊的窗戶面積也不大,有利於抵禦寒風侵襲。

六、大門

為了安全,一般只設一個大門。兩邊飾有上小下大的黑色框線,寓意為“牛角”,能帶來吉祥。氂牛是藏族人信奉的圖騰之一,有時主人會把氂牛頭骨直接掛在門側框線上。

七、主室

面積較大,是整個樓中最重要的空間。主室內有爐灶或火塘,廚房和餐廳都設在這裡。提取酥油、磨青稞粉等日常家務也在此完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空間。

八、經堂

頂層中相對封閉的空間是經堂,一家中最神聖、莊嚴的地方。藏族全民信仰藏族佛教,家家都在頂層設經堂,以示對佛的尊敬。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樓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傳統住房,又稱“碉樓”,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寬、頂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裝飾富麗。一般三層,最高五層,用石作牆,木頭作柱,上用方木鋪排作椽。樓層鋪木板,下層當庫房,二、三層住人,並設有經堂。四周圍牆,中間庭院,牆厚,舊時可當碉堡打仗或防禦之用。窗戶朝庭院開,院外用小窗窄門。便於擋風。樓頂平台可以晾曬東西,或散步、觀光。

鄉間和山區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為三層:一層關欄牲畜,二層當臥室、廚房和儲藏室,三層設經堂。平頂用來晾曬穀物。屋頂插經幡。房屋旁一般有轉經簡。室內一般都供有神龕、經書。通常不用床鋪和桌椅,睡臥和坐都在墊子上。

高級住宅,在主要入口處或主要房間外側設定一層或數層高的敞廊,封閉的碉房,開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