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菌

藍菌

藍菌,又稱藍藻、藍細菌、藍綠菌或藍綠藻。屬於藍藻界,藍藻門。單細胞個體或群體,或為細胞成串排列組成藻絲狀的絲狀體,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細胞不具鞭毛,不產生遊動細胞,部分絲狀體種類能伸縮或左右擺動。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藍菌
藍藻界藍藻門生物的統稱。為一類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又稱藍藻。屬於藻類植物中最簡單、最低級的類群。藻體為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絲狀體,細胞不具鞭毛,不產生遊動細胞,部分絲狀體種類能伸縮或左右擺動。顏色有綠、藍、紅等。細胞壁兩層,壁外常形成粘性膠質鞘,故又稱粘藻。細胞內原生質體分成周質和中央質。周質內有色素,又叫色素質,內含核糖體、貯存物、液泡、假液泡和有光合色素的細胞質層片。中央質又叫中央體,是擬核,為一環狀DNA分子。繁殖方式主要為細胞分裂和絲狀體藻體斷裂。

地理分布

在淡水和海水中,潮濕和乾旱的土壤或岩石上、樹幹和樹葉上,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岩石縫中都可以發現藍菌;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作用

藍菌在地球上已存在約30億年,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已知藍菌約2000種。

種屬分類

目前藍菌的系統發育分類仍未確定,根據色素種類可單分出類似植物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原綠藻類,根據形態可分為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顫藻目(Oscillatori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但以上分類可能除真枝藻目以外均非單系群,有待進一步研究。形態分類可參見細菌分類表。 是發現年代最早的化石。

危害

毒素

國際間對食用藍菌門生物開始關注,因為不論土生和水生的藍菌生物皆含有神經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並可能透過食物鏈不斷累積產生生物放大作用,對人類的損害將逐漸增加。BMAA已證實會對動物產生強烈的毒性,加速動物腦神經退化、四肢肌肉萎縮等等,小量BMAA積累已能選擇性殺死從老鼠的神經元。香港中文大學呼籲大眾停止食用同屬藍菌門的髮菜,減輕患上肌萎性側索硬化症、柏金遜症和老人痴呆症的風險。
藍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有非常強的毒性,可能會嚴重損害肝臟,引致肝癌。1996至1999年間,美國俄勒岡健康部門(Oregon Health Division)曾對市面上87種藍菌及螺鏇藻保健食品進行測試,發現其中竟然有85種保健食品均含有微囊藻毒素。
不同種類的藍菌含有不同類型的毒素,當中包括神經毒素(Neurotoxin)、肝毒素(Hepatotoxicity)、細胞毒素(Cytotoxicity)及內毒素等,使他們對人體及動物構成生命危險。已有紀錄證明飲用或於被藍菌污染的水源接觸會引致中毒現象,但實際多少的攝取量會致命則未有定論。

污染水質

藍菌會產生有腥臭味的“水華”現象,最大危害是令飲用水源受到威脅,毒素影響人類健康。亦會令魚類缺氧死亡。

螺鏇藻

螺鏇藻同屬於藍菌門,最初是由非洲查德居民當作食物,雖然現時也是一種流行的商業保健食品,但螺鏇藻的健康及治療效用一直備受質疑。很多贊成的主張都是著重螺鏇藻包含的個別養份,如γ次亞麻油酸(GLA)、不同的抗氧化劑等,而不是著重直接食用螺鏇藻。螺鏇藻含有的所有營養如維生素,全部均可以在一般正常食物中找到,根本沒有食用必要,但螺鏇藻卻會另外對重金屬產生富集作用。2008年,雲南省疾控中心就對市場上25個品牌的螺鏇藻進行檢驗,發現重金屬鉛和鎘的含量均超標。另外,螺鏇藻食品所含的毒素,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