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計畫

藍碳計畫是一個氣候計畫,也就是把微型生物碳泵產生的碳,據此通過研究,獲取參數,形成碳匯標準,開展碳交易。通過碳交易的方式,可以依據標準給予生態補償,這就可以主動將產業往低碳經濟上引導。

簡介

藍碳計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就是“藍碳”的研究者。他提出了一個龐大的“中國藍碳計畫”——這是一個氣候計畫,也是一個社會計畫,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和產業計畫。

藍碳釋義

什麼是藍碳

在大自然里,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去除(吸收掉)、固定並保存下來,這就是所謂“綠碳”。如果這個系統在海洋,那就是“藍碳”。目前,已知地球45%的“綠碳”儲存在陸地生態系統,另外55%儲存在海洋,也就是“藍碳”。

怎么構成

“藍碳”主要指紅樹林、鹽沼、濕地、海草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介質)。現在隨著科技認識的不斷進展,這個概念已經擴展到水裡,包括河口、海域、珊瑚礁等。

海洋的碳通量和儲量到底有多大?已知的紅樹林、鹽沼、海草,消耗和存儲二氧化碳的量分別是亞馬孫原始森林的10倍、6倍、2倍!擴展到河口、海域、珊瑚礁,海洋的碳通量和儲量更是不可想像。

如何實現

海洋存儲碳,是如何實現,焦念志介紹了海洋儲碳機制。一個是生物泵機制,也就是海洋生物將二氧化碳固定下來,形成顆粒沉到海底,長期保存下來。就像遠古時代植物埋在地底形成石油、天然氣一樣。另一個是我們提出的一個新機制,叫做微型生物碳泵,它指的是看不見的比如單細胞生物,把有機碳轉化成惰性碳,長期存在水裡。

現在惰性溶解有機碳的量,也就是長期保存在水裡的碳,相當於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量。而且,它的存儲周期平均約5000年。所以,如果水裡的碳庫和大氣二氧化碳相當,如果有交換的話,勢必會影響到氣候變化。這也說明了微型生物碳泵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如果能找到辦法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里,那將是巨大的貢獻。

意義

焦念志認為:我們要發展海洋戰略,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需要推出中國的“藍碳計畫”,讓大家都來關注原先沒有重視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碳,也就是微型生物碳泵產生的碳,據此通過研究,獲取參數,形成碳匯標準,開展碳交易。舉個例子,以前我們控制突然污染、限制排放,是通過懲處的措施,是被動的方式,如果我們建立了標準,就可以通過碳交易的方式。如果民眾因為減少施肥導致了減產,我們可以依據標準給予生態補償,這就可以主動將產業往低碳經濟上引導。

與此同時,因為我們在“藍碳”的相關理論研究方面還處於世界前列,所以還有條件進一步將這個標準形成國際標準,推廣到國際上去,比如在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大家都可借鑑這一理念而獲益。這既有助於環境保護,也能引導綠色經濟,還能形成先進的“藍碳”理念。所以,發展“中國藍碳計畫”已經具備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