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薺花《植物名實圖考》,地米花《貴州民間方藥集》。
入藥部位
花序。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入肝、脾經。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利濕。
主治
崩漏,尿血,吐血,咯血,衄血,小兒乳積,痢疾,赤白帶下。
相關配伍
1、治久痢,(薺菜花)陰乾研末,棗湯日服二錢。(《綱目》引《日華子》)
2、治崩漏,鮮薺菜花30g,水煎服;或配丹參6g,當歸12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3、治吐血,咯血,鼻出血,齒齦出血,薺菜花、白芨各15g。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4、治高血壓,眼底出血,薺菜花15g,墨旱蓮12g。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5、預防流感,薺菜花30g,水煎代茶,可隔日或3d服1次,連服2-3星期。(《飲食治療指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
炮製
一、採集加工:4-5月採收,曬乾。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材,搶水洗淨,切段,乾燥。
形態特徵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有分枝,稍有分枝毛或單毛。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具長葉柄,達5-40mm;葉片大頭羽狀分裂,長可達12cm,寬可達2.5cm,頂生裂片較大,卵形至長卵形,長5-30mm,側生者寬2-20mm,裂片3-8對,較小,狹長,呈圓形至卵形,先端漸尖,淺裂或具有不規則粗鋸齒;莖生葉狹披針形,長1-2cm,寬2-15mm,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兩面有細毛或無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果期延長達20cm;萼片長圓形;花瓣白色,匙形或卵形,長2-3mm,有短爪。短角果倒卵狀三角形或倒心狀三角形,長5-8mm,寬4-7mm,扁平,無毛,先端稍凹,裂瓣具網脈,花柱長約0.5mm。種子2行,呈橢圓形,淺褐色。花、果期4-6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鑑別
一、藥材性狀:總狀花序軸較細,鮮品綠色,乾品黃綠色;小花梗纖細,易斷;花小,直徑約2.5mm,花瓣4片,白色或淡黃棕色;花序軸下部常有小倒三角形的角果,綠色或黃綠色,長5-8mm,寬4-6mm。氣微清香,味淡。
二、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能消小兒乳積,燒灰治紅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