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曹操詩作]

薤露行[曹操詩作]
薤露行[曹操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薤露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用樂府舊題所作的五言古詩。全詩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側重寫外戚何進與寵宦張讓等相互謀殺極其後果;後四句為第二部分,側重寫董卓弒逆,宗廟化為廢墟。詩歌風格質樸無華,沉重悲壯,深刻表達了作者身為一個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憂患意識和哀痛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 ,所任 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 ,知 小而謀強 。

猶豫不敢斷 ,因狩 執 君王。

白虹為貫日 ,己 亦先受殃。

賊臣 持國柄 ,殺主 滅宇京 。

盪覆帝基業,宗廟 以燔喪 。

播越 西遷移,號泣而且 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 為哀傷。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薤(xiè)露行:樂府曲調名,屬《相和歌·相和曲》,此與《蒿里行》都原是送葬的輓歌,作者用舊調寫時事。薤,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細長葉,紫色花,鱗莖長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稱作藠(jiào)頭。

2、廿(niàn)二世:二十二世,指東漢靈帝,他是漢朝第二十二代皇帝。

3、所任:所任用的人。這裡指靈帝時大將軍何進,他是靈帝何皇后之兄。

4、沐猴:獼猴,這裡是比喻何進。冠(guàn)帶:作動詞用,戴著帽子繫著帶子。《史記·項羽本紀》里有人曾罵項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帶,這裡是用來諷刺何進,枉披人皮而沒有實際本事。

5、知:同“智”,智慧,智謀。

6、謀強:意謂謀劃幹大事。何進曾策劃誅殺把持朝政的宦官張讓等,結果因猶豫遲疑而失敗。

7、斷:決斷。

8、狩:打獵,後借指天子出巡,這裡諱稱皇帝外逃避禍。

9、執:捕捉,這裡是劫持、挾持的意思。

10、白虹:白色的虹霓。貫日:穿過太陽。古人迷信,認為白虹貫日是天子命絕、大臣為禍的徵兆。據《後漢書·獻帝紀》描述,初平二年(191)二月,白虹貫日,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廢為弘農王的少帝劉辯。

11、己:指何進。

12、賊臣:指董卓。

13、國柄:指朝政大權。

14、殺主:指董卓殺少帝劉辯。

15、宇京:京城,這裡指東漢京城洛陽。

16、宗廟:這裡指東漢帝王的祖廟,象徵著政權。

17、燔(fán)喪:燒毀。

18、播越:顛沛流離。這句指董卓挾持獻帝西遷長安。

19、且(cú):通“徂”,往,到。

20、微子:殷紂王的兄長。詩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達自己對洛陽的殘破亦有無限感慨和哀傷。

白話譯文

漢家第二十二世皇帝漢靈帝,用人實在是不得當。

何進此人不過像一隻披衣戴帽的猴子,沒什麼智慧卻又想謀劃誅殺宦官這等大事。

結果因為他的優柔寡斷,不敢下手,弄得皇帝被張讓等人挾持外出。

天象出現白虹貫日,最終何進被張讓等人殺了。

而後賊臣董卓入京得到國家的大權,殺了漢少帝之後還把洛陽也毀掉了。

他徹底傾覆了漢朝的政權,燒毀了劉家的祖廟。

接著裹挾著漢獻帝劉協和官民顛沛流離地向長安遷都,一路屍骨盈野,哭聲遍地。

看著那洛陽的城郭,我就像微子一樣感到無比的哀痛。

創作背景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之後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猶豫不決,只好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泄露,張讓等人殺了何進後,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只是董卓率兵進京,再度劫還。然後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鏇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董卓為了容易進行統治,更是放火燒毀了洛陽,挾持獻帝與官民西遷長安。使得當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此詩歌正是詩人目睹這些慘狀後,哀痛感傷,揮筆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就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展現出當時重大的歷史事變及社會生活紛繁複雜的具體面貌,表達了詩人對漢室傾覆,人民遭受亂離之苦的悲傷和感嘆。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兩句,先表明了當時的漢靈帝之死,任用非人,宦官當道,把持朝政的情景。而當時的大將軍何進有心收回政權,誅殺宦官。開頭兩句先表明了當時的背景,也指出了這是動亂的源頭。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此句譏刺甚烈,溢於言表。曹操認為何進是個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獼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樣,然終不成其為人。深刻諷刺何進智小而圖謀大事,最終只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之後的“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更是表明何進做事猶豫不決,致令少帝被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描述何進此四句經典之處在於,並未詳說其如何謀劃失算,如何猶豫不決,如何處事不慎,而僅以四句話來刻畫他的無能,其中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漢末形勢的認識,而且使得詩句不同於史書式的客觀敘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

然後一句"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寫出了天降凶兆的情景,何進也落得了個被殺的下場。可看得出前八句主要是以何進為主線而回顧了漢末的歷史,曹操譏諷何進胸無謀略,優柔寡斷,雖欲剷除宦官,反而誤國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漢祚覆墜的局面。這八句中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而且有曹操個人對此的鮮明觀點,直抵一篇史論。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以下便轉到董卓之亂。“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將漢祚傾覆、洛陽焚毀、挾帝西遷及百姓受難等悲慘的場面和盤托出,讀者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簡練及運駕語言的能力,其氣魄的沉雄闊大更是顯而易見的,這六句將董卓給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害揭露無遺。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曹操在結句中,將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於十字之內,表達的是曹操對漢室傾覆的悲傷與感嘆。

整體看來,《薤露行》本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此詩的風格古質樸茂,無詳盡的細節描寫,而能從大處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將數年以來的社會變革納入這數十字之中,其詩的藝術價值,已經可見一斑。

名家點評

明鍾惺《古詩歸》:“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