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關村

薛關村位於山西省蒲縣縣城西10千米處,全村總面積8.75平方米千米,是鎮政府所在地。整村呈梨葉狀盆地,地形東高西低,黃河一級支流昕水河自東向西穿村而過。全村轄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40公頃,全村居民700戶3558人。薛關村在地質構造上屬河東煤田、煤層埋藏在1000米以下,尚未開發利用。薛關村在地形地貌上屬於黃土殘垣溝壑區的河川地帶,有一片平整肥沃的河川地,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穀子及小雜糧作物。素有“米糧川”之稱。

基本信息

薛關村

 改革開放前的薛關村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村莊。197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40元,人均口糧只有100多千克,工分值0.3元左右,住宅多半是土窯、簡易土坯房或者是舊磚窯。家庭擺設陳舊破爛,衣食難擋溫飽,文化教育落後,醫療沒有保障,大多數民眾基本上在溫飽線以下掙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薛關村同全國一樣是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改革初廣大農民通過承包土地,種糧積極性提高,首先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才有了後來的發展。90年代之後實行二輪土地延包,農民進一步吃了定心丸,在加大對土地的投入外,同時採用科學技術種田,實施地膜覆蓋、配方施肥、優良品種、水利灌溉,使同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產量翻了一番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承包到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種糧人吃不飽肚子的問題得以徹底解決。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有糧吃沒錢花的問題又凸顯出來。薛關村緊跟黨中央的部署,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勞務輸出、第三產業,使全村農民逐漸走上小康生活道路。調產以來全村發展蔬菜大棚專業戶50餘戶,發展菸葉、藥材、香紫蘇特色種植300多戶,發展養牛、養羊、養兔、養豬、養雞等特色養殖戶100餘戶,發展運輸、商業、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戶100餘戶,全村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60元,是改革前的100多倍,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化,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農村的總體面貌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尤其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說到了廣大農民民眾心窩裡。村兩委班子識大體顧大局,思路清步子快,新農村建設在全縣取得示範帶頭作用。這些年村里辦了許多大事、實事、好事,民眾拍手稱讚。1997年借集資辦學東風,集資新建南溝和薛關兩所綜合性教學樓,極大滿足了周邊地區適齡兒童入學要求。薛關國小教學成績在全鎮名列前茅。2000年新建村委會辦公大樓。2001年修建6條防滲渠計5000多米,打機井20眼,修水庫1座,建人字閘4座。2002年打深水井1眼,實行集中供水。2003年進行全村低壓線路整改,徹底解決了用電難、用電貴問題。投資200多萬元建起龍泉千頭養豬場,建成蔬菜大棚百餘畝,發展莊園經濟,發展200公頃玉米育種基地。湧現出30多個科技示範戶,180個科技示範“明白人”,使全村走上科技種植、間作套種、特色種植農業發展新道路。2004年投資12萬元對薛關舞台翻修。投資30餘萬元建成占地3萬平方米魚池,給周邊地區居民提供娛樂、休閒好去處。2005年以後硬化全村20條2萬餘平方米巷道,大多數家庭建設了磚混現澆頂住宅,人均住房面積達40平方米以上。2007年投資7萬元建成薛關敬老院,已有15個鰥寡孤獨老人得到村委會扶持、社會幫助,享受到社會大家庭溫暖。實施全村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入戶工程,電視入戶率達95%,電話入戶率98%以上。2008年薛關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總要求,統籌兼顧,整體聯動,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投資120萬元新建薛關5000㎡休閒娛樂場所;投資100餘萬元建成生態公園,投資30萬元大搞環境整治,粉刷牆壁18000㎡,清除垃圾死角、硬化部分巷道、安裝路燈20盞、安裝無線接收器,固定垃圾箱和垃圾池,建立衛生整治長效機制,確定了3名保潔員,實行日掃日清和月工資發放制,開展全村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全村新農村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有了很大提高。衛生局投資一萬五千餘元加強村衛生所建設,農民參合率達100%,看病難看病貴得到解決,醫療保障得到落實。在農業調產方面投資100餘萬元新建占地2.6萬平方米10個新型大棚;實行馬鈴薯、糯玉米套種,香紫蘇發展、核桃基地建設等特色產業開發工作。全村經濟社會各項工作得到空前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薛關村農村穩定、農民富裕、農業發展,多次受到省、市、縣表彰。2008年7月村黨支部書記劉反翠被中共蒲縣縣委評為“功勳支部書記”。全村榮獲省市縣各項獎勵20多項,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縣典型示範村。[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