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概況
薛關鎮是蒲縣之西大門,臨大公路沿線鄉鎮,位於蒲縣城西10公里,昕水河北岸。西連隰縣午城鎮,北依古縣鄉,南鄰山中鄉,東界蒲城鎮,東起蒲城鎮河西村紅石咀,西至皮條溝村西100米處,東西長25公里。北至安家嶺村,南至席蓋村,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39.2平方公里,占全縣10.8%;耕地面積2091.6公頃,占全縣12.9%,轄12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現設16個黨支部,有黨員405人。總戶數2385戶,總人口9321人,薛關鎮土地肥沃,農業、養殖業、種植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薛關鎮歷史悠久。1979年在薛關鎮龍王廟附近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證實在13500年之前,這裡已有古人類繁衍和生息,被確定為薛關舊石器晚期文化。幾個村名也可見一斑,古驛村原為古代官家傳遞文書中途歇腳的驛站,故名古驛。略東:北周大象元年(579)置蒲子縣,該村位於縣城略靠東,故稱略東。勸學村:古荀子有勸學篇,據說就是在勸學這塊土地上誕生的,雖無從考證,但薛關人才輩出,學風使然,可能也與此有關。轄區內井溝村是著名的井溝戰役所在地。
薛關鎮屬於中山地帶,地形輪廓是:東高西低,自東向西逐漸傾斜,南北山環,東西川繞,姑射山環其東,昕水河貫穿其中,並且屬於黃河以及支流。境內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種有10餘種,其中,尤以煤炭資源更為得天獨厚,初步探明境內煤炭儲量在十幾億噸以上,但由於埋層較深,近期利用較為不易,還有鐵礦、硫鐵礦、石灰岩、石膏、水泥粘土、耐火粘土、砂、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風景名勝資源豐富,主要景觀資源有井溝戰役遺址、龍王廟遺址、常家大院遺址、百年酸棗王等。薛關鎮是本縣主要農作物產區之一,農業是其主導產業。主要種植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高粱、綠豆、白豆、蕎麥、靡子、滿小豆、土豆、紅薯、稻子、小豆、黑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大麻子、胡麻、小麻等。
遺址
1964年發現薛關遺址,1980年正式發掘,獲得石製品4700餘件及一部分哺乳動物化石。C14測定為距今13550±150年。轄區內的井溝村是抗日時期著名的井溝戰役所在地。特色產業
蒲縣龍泉養殖育種場是全縣境內最大的生豬養殖場;最近幾年正在大力發展大棚種植,現在黃瓜、草莓種植已成規模!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 7509 |
男 | 3895 |
女 | 3614 |
家庭戶戶數 | 186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7509 |
家庭戶男 | 3895 |
家庭戶女 | 3614 |
0-14歲(總) | 2250 |
0-14歲男 | 1162 |
0-14歲女 | 1088 |
15-64歲(總) | 4862 |
15-64歲男 | 2527 |
15-64歲女 | 2335 |
65歲及以上(總) | 397 |
65歲及以上男 | 206 |
65歲及以上女 | 19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7157 |
鎮下轄村
發展壯大
薛關鎮是農業大鎮,以前以傳統的玉米、小麥為主,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24%,居全縣首位。近幾年,該鎮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較快,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6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為全縣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和經濟質量的提升做出極大貢獻。——特色農業格局初步形成。2007—2008年栽植優質核桃12.3萬株,建設優質核桃基地4800畝。在沿臨午線的古驛、常家灣的18公里地段實施通道綠化,綠化面積2600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種植克新1號馬鈴薯l000畝,香紫蘇l000餘畝,大棚100個。在大棚產業發展上改變了傳統的蔬菜種植模式,發展了草莓、哈密瓜、花卉等新經濟型品種,取得了初步成效。
——特色養殖業發展空前高漲。以市級龍頭企業龍泉千頭豬廠為依託,大力發展養豬業。已和農戶簽訂了100戶產供銷一條線契約,大幅度提高了農民收入。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編制完成了鎮域和鎮區15年總體規劃和全鎮各行政村的新農村整體規劃。在轄區13個村委大力實施鎮村油路工程建設,共完成6條通村油路,總長度達55.54公里,總投資高達133l萬元,行政村通油路達100%,改善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新建農村休閒廣場12處,便民連鎖店5個,村級衛生所5個。沿臨大線的6個行政村初步現實了巷道硬化,硬化面積達21042平方米。全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各村設立垃圾資源回收筒,設立村級保潔員,粉涮牆面40910平米,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善。
——教育衛生方面有了新突破。有寄宿制國小一個,常規性國小一個,中學一個。堅決落實國家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鎮的95%以上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