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剛山

薛剛山

薛剛山據傳是唐朝大將薛剛出關征西時在豐鎮駐紮屯兵之地。至今還流傳著薛剛一箭定陰山、飲馬河畔收番邦的傳說。現在的薛剛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眺望亭等建築。閒暇時節,登山遠眺,遠山綿延,俯首近觀,一水帶城,春夏秋冬,四時不同,別有一番風景。

基本信息

概況

薛剛山薛剛山
薛剛山,原名元石山,位於內蒙古豐鎮市城東一里處。其山宛如圓石,四周平坦如砥,孤峰突起,如磐石懸於空中,被譽為平野獨秀。山頂像刀削一樣平整寬闊,正中有一古寨遺址,正屋、廊房、馬廄依稀可辨。山巔四周用巨石壘砌,很像古代的防禦工事,險要陡峭,歷來為軍事重地。

歷史來源

薛剛山薛剛山
據《豐鎮縣誌》載,五代周德威曾屯兵於此,義傳說唐朝薛剛曾避難於此.但均無史料為證。古代往西北出塞的一些遷客騷人,來此見薛剛山雄偉壯觀,爭相作詩賦詞,吟詠不絕。清人王士禎有詩:“峰頭古寨舊遺痕.唐將名聲今尚存”。其實,薛剛反唐的故事僅是民間傳說,薛剛山因此而得名,當地人反而不知道元石山的真名了。

秀麗奇特,登巔俯瞰,左側飛來峰上是“金龍大王廟”,遠遠望去風翼雙闕,碧樹銀召;近看廟宇雕粱畫棟,流金溢彩。後人在廟前植樹造林,綠樹掩映,使大王廟古剎愈增風采。

金龍大王廟腳下,有一股涓涓清泉,舊名日:“靈泉”,被譽為豐川第一泉。泉口處深不見底,水流清冽,舊時每逢大旱,附近農民便來祈雨。據說:“將瓶投人水中,有神物傾瓶,瓶亦水滿,則必有雨下,每求必靈”。所以,在遼代,于飛來峰下建此“金龍大王廟”。

薛剛山下。田疇交錯,翠綠如茵,新城河水,在重岩復蚰之中幽然而出,蜿蜒曲折若玉帶飄搖,實為古鎮勝景。

薛剛山的後面,是隔河相望的二龍山,二龍山形似游龍.綿亘數里,重巒疊嶂,與薛剛山形成迭宕之勢,更見其雄偉壯觀。

薛剛山前,新城河對面是山寺,依北山之麓,九十九階的盤山石徑,古廟宇盤踞其間。相傳這裡曾有“山寺朝霞”的美景,“每當月落天曉,霞光滿天,樓閣樹石俱成赤色”。

而今,薛剛山上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周的山石之間植樹栽花.蔥蘢蒼翠。山腳下是蘋果園和葡萄園。每當夏秋之際,金雞破曉,紀念碑披霞掠金,十分壯觀。

神話傳說

凡到過豐鎮的人,都知道城東不遠的薛剛山。相傳唐將薛剛,正月十五鬧花燈,踢死太子,驚崩聖駕,逃避塞北。這一日,過長城即到豐川之地。抬眼望去,水天相連,汪洋一片,無路可尋,無船可渡。薛剛仰天長嘆,“天亡我也!”。他仰面躺在沙灘上,因多日奔逃,疲憊不堪,不一會兒就鼾聲大作。沒曾想驚動了路過此地的八仙之一鐵拐李。鐵拐李看到薛剛,愛惜他是一位武藝高強、忠肝義膽、可擔大任的英雄,不忍看到他被逼的走投無路,決定助他一臂之力。 此時,天色將亮,鐵拐李急請日神將曙光暫壓,於是夜幕重新四合,天空再度暗了下來,他趁夜色隱蔽悄然潛入天庭御膳房盜得一口鐵鍋,出了南天門,揮手將鐵鍋扔向凡間。鐵鍋咚的一聲落在薛剛身邊的水面上,薛剛被猛然驚醒,以為追兵到了,定睛一看,大喜過望,“此天助我也!”。雙腳一用力,身子高高躍起,輕輕落在鍋里,正要向前划水,哪知道鐵鍋卻猛然間翻轉過來,口下底上直沉水底,將薛剛翻入水中。薛剛大驚,連忙撲騰,嗆了幾口水,心想“我命休矣!”。就在薛剛拚命掙扎之時,奇蹟發生了。身邊的水極快地退去,現出水底的山丘和平原,同時鐵鍋越變越大,頃刻變成一座突兀的山峰,而他自己就在半山腰。薛剛大喜,連著幾個縱身,躍上峰頂。只見這山方圓二里,山高千尋,山邊清泉流淌,真天賜仙山福地也。 之後,薛剛就在此山駐紮下來,取名石元山。他廣納四方豪傑,在當地招兵買馬,積草屯糧,整日率軍操練。隨著兵馬日多,他把帥帳和親兵設在石元山,又分兵設9堡18洞,派重兵鎮守豐鎮門戶官屯堡、二卜洞等要塞,薛剛的妻子紅娘親率重兵鎮守張家堡。薛家軍訓練有素,軍紀嚴明,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 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薛剛已然是兵強馬壯。他認真分析天下大勢,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毅然揮兵南下。一路上,薛家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為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豐鎮人為紀念薛剛和他的夫人,就把石元山改稱薛剛山;把位於山西城東那條昔薛剛飲馬的東河(此河常年水量豐沛,直通永定河,最後注入今官廳水庫)改稱飲馬河;把他夫人鎮守的張家堡五嚴圖西山改稱紅娘山…… 薛剛山古寨遺址在1937年被國民黨駐軍私挖破壞,當時出土了唐代貴婦棺槨和大量隨葬品,校場前薛剛留下的腳印岩、馬蹄岩、旗桿岩、試鞭岩等仍在。 清王楨有七律贊云: 峰頭古寨舊遺痕,唐將名聲今尚存。 馬道半留馳射跡,陣雲無復戰兵屯。 英雄堪壯山河色,姓宇空傳父老言。 嶺外夕陽回照處,寒流日夜聽潺湲。 在薛剛夫婦和他們的兵將的影響下,習武之風遍及豐川大地。此後千百年來,薛剛及其軍士所練的武藝也世代在豐鎮民間流傳。直到今天,巍巍薛剛山和薛剛的精神仍然激勵和見證著豐鎮人尚武好勇的性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