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貼療法

薄貼即膏藥之古稱,是以膏藥敷貼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膏藥起源很早,《內經》中記載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此用膏藥之始。

薄貼即膏藥之古稱,是以膏藥敷貼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膏藥起源很早,《內經》中記載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此用膏藥之始。薄貼之稱,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書中專列“薄貼”一節,載方31首。至宋代以後膏藥療法逐漸推廣,如《衛濟寶書》詳細記載了“麝香膏”的製作方法。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介紹了“加味太乙膏”等多種膏藥的製法和用途。清代《醫宗金鑒》、《理瀹駢文》均記載了大量的膏藥方劑,並拓寬了套用範圍。近代由於醫藥技術的發展,使膏藥的製作方法不斷改進提高,療效更為顯著,使這一傳統的療法,更廣泛地套用於臨床。膏藥外用可使藥物自皮膚吸收,發揮藥效,且能保護創面,避免外來刺激和感染。膏藥使用時加溫的熱量,能起到熱療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消腫止痛。

(基本內容)

膏藥的製作方法:取植物油置鍋內加熱,將配製好的藥物投入油內煎熬,炸至藥物外表深褐,內部焦黃,即撈出藥渣,過濾藥油,取清油再煉,然後加入黃丹,隨著油溫下降,黃丹與藥油凝結化合成膏。將膏藥分攤於狗皮、紙或布上,便於收藏、攜帶。用時加熱微熔,貼於患處。

(適用範圍)

薄貼療法多用於外科病證,如癤腫、疔瘡、瘰癧、潰瘍,以及風濕腫痛和某些皮膚病等。

(注意事項)

(1)潰瘍或瘡口選用薄型膏藥,宜勤換;未潰之腫瘍選用厚型膏藥,宜少換。

(2)患處應消毒,破口處應洗淨膿血,拭乾後再貼膏藥。

(3)貼膏時,藥物加溫熔化,溫度要適宜,避免燙傷皮膚。

(4)貼膏後如皮膚過敏,出現皮膚瘙癢者,可將膏藥取下,用酒精塗擦瘙癢處,再將膏藥加溫貼上。若出現皰疹、丘疹、皮膚潰爛者,應改用其他療法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