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

蕭紅(1911~1942)

她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於1933年自費出版。 她的代表作《生死場》,1953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重版。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蕭紅選集》。

蕭紅(1911~1942)

正文

蕭紅(1911~1942)現代小說家。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黑龍江呼蘭河縣人。1911年6月2日出生於地主家庭,中學時代喜愛繪畫文學,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1932年在哈爾濱蕭軍相識,並開始為報刊寫稿。她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於1933年自費出版。1934年與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同年從青島上海。在魯迅的關懷與扶持下,蕭紅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場》,列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1935年12月出版,魯迅親自校閱並寫了序言。1936年7月因病隻身東渡日本療養。這時期結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橋》(1936),短篇小說集《牛車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歸國。抗日戰爭時期,她先後到過武漢西安重慶等地,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並隨同西北戰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喚》(1939),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1940)和《蕭紅散文》(1940)。1940年春,蕭紅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貧病交迫中依然堅持文學創作,先後有中篇小說《馬伯樂》(1941),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病重的蕭紅無法離避,1942年病逝於香港。

蕭紅(1911~1942)蕭紅(1911~1942)
蕭紅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於東北故鄉,懷著對失去的土地的眷戀,對人民苦難的同情,描繪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力透紙背”的圖畫(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生死場》真實地反映了東北人民在封建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下的極端貧困和頑強抗爭。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有較為深刻的刻畫。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樸實細膩的筆調回憶她的童年和故鄉,從側面勾勒出封建統治下農村生活的一角。作品流露出低沉憂鬱的情緒,而描物、狀景、抒情、寫人都較前有所提高。後期創作題材比較廣闊,藝術形式多樣。中篇小說《馬伯樂》,是用諷刺的手法表現知識分子的生活。祖國的災難,故鄉的淪亡,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帶著悽苦和憤世的情緒。她觀察敏銳細緻,作品感情熱烈真摯,文筆清新優美,具有抒情詩般的藝術風格;擅長於散文的筆調;敘事寫景勝於人物描寫。但不大注重結構的嚴謹和故事情節的連貫性,人物形象有時顯得不夠豐滿。蕭紅的散文也寫得文筆親切、細膩,涉及生活面較為廣泛,頗具特色。
蕭紅的骨灰於1957年由香港淺水灣遷至廣州安葬。她的代表作《生死場》,1953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重版。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蕭紅選集》。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