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讀音
詞典:筆名【bǐ míng】
基本解釋
[pseudonym;penname]作者發表作品時用的別名。
釋義
基本解釋
[pseudonym;pen name]作者發表作品時用的別名
詳細解釋
1. 作者發表作品時所署的別名。
魯迅《花邊文學·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擱筆,但為了賭氣,卻還是改些作法,換些筆名,托人抄寫了去投稿。”
巴金《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過別的筆名發表了幾篇文章。”
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但我終究是大學裡的國小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這個筆名。”
2. 指查檢漢字時四角號碼檢字法所規定的筆形的名稱。如:“亠”的筆名是“頭”;“□”的筆名是“方”。
自創聖名:王曉芳
稀じ淡(《獨戀珍心集》《浮華·絕世》《夢紀》《我不會愛》《你我的多年後》的作者筆名)
介紹
原因
中國明、清兩代,小說為人輕視,不登大雅之堂,故有些章回小說的作者,顧及名譽,即使用筆名。例如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即是筆名,其真實姓名至今尚未考實。五四運動以後,階級鬥爭日趨激烈,政治環境異常險惡,文章署以筆名日漸其多,尤其是針砭時弊、抨擊黑暗 、具有強烈戰鬥性的雜文 ,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筆名的現象更為普遍。魯迅就曾使用過且介、何家乾、仲度、白道、及鋒等100多個不同的筆名。其他使用過幾十、十幾個筆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數。有的作家,因為較經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筆名 , 隨著作品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其真實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為人知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筆名。他們的真實姓名沈德鴻、李堯棠、舒慶春、萬家寶、沈端先、蔣冰之 、蔣海澄,就曉之者不多了。《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收編了近7000個筆名。
取名
同樣用於自己創作、發表作品時的假名,但原因諸多。如因自己名字不夠達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因而換自己所喜愛的名字。也會與自己的個性、創作的體裁、自己的感情等原因掛鈎。同時有些人也會將自己的性格、感情寄托在這個名字上,或將自己喜歡的字眼拼湊成一個名字。筆名現已與作品的名稱同樣重要,有時候只需要看一下筆名便可了解此人的性格、感情及他/她的作品的性質。
替換
同時由於自身認識與外界都在不斷變化,心理也有變化,因而筆名也經常替換。
如著名作家魯迅原名周樹人,一生所用筆名多達180餘個。
別名
筆名筆桿子發表文章時簽署的別名。中國古代無筆名之說,但有表字、別號、室名之類,其性質用途與筆名頗有相通之處。尤其是古代文人的別號室名,如蘇軾別號東坡居士,王守仁因築室故鄉餘姚陽明洞,人稱王陽明,於是 人就以蘇東坡與王陽明行名於世,原名卻反被世人生疏了。這種情況與現代作家因長期使用某一筆名,而原名反被世人淡忘是一樣的。如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巴金是李堯棠字芾甘的筆名,曹禺是萬家寶的筆名,張恨水是張心遠的筆名。
現代文壇
中國現代文壇,極大多數作家都使用過筆名,有的多達數十個,有的 脆以筆名取代了原名。使用筆名的原因,總的說來,是為了便於撰文發稿;具體細說,約有下列數端:
避免麻煩
有利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筆名是一種化名、代名,作者使用筆名,總有一些不願披露真名的原因,為避免引起文字麻煩,特用筆名行世。此類筆名通常見於學術爭鳴或 表自以為尚不成熟的文章。
學術爭鳴
是一種思想的交鋒,真理的探求,論辯 雙方總是各執一端,觀點相左,但論辯者的人際關係卻並不一定互相對立,有的可能是同學好友,有的是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有的在同一單位工作。如果使用本名展開論辯,就會礙於情面,或因其他原因,不敢放筆為文;但用筆名,則可直抒己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尚不成熟的觀點
有的作者因為在報刊發表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或為了有助於稿件的採用,也使用筆名。鄧拓在《燕山夜話》中有這樣一段話:“誰也不必諱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壞,是以作者有沒有名聲和名聲大小來做判斷的,這使作者本人有時也很苦惱。署一個筆名就省去 種麻煩,說好說壞只看文章如何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常遇見許多作者有些學習和研究的心得, 是還不很成熟,用他的本名寫文章發表,似乎反而覺得不夠鄭重,用一個筆名發表就比較好。好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則在作者方面,即不必考慮萬一意見有錯誤而發生什麼不良影響,又可以對自己發表的意見大膽負責。二則在 者方面,對於這種意見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於發表某些批評和商討的文章。”
迫於環境,使用筆名以避嫌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少作家因為言論不自由,為了避免文禍,不得不經常使用筆名避嫌,這實際上是一種筆戰藝術。
署名多變,活躍版面有的作者經常在同一家刊物或報紙上發表文章,有時甚至同時發表數篇文章,如果 是署同一個名字,今天某甲,明天還是某甲,前面某乙,後面又是某乙,讀者就會覺得單調,而用筆名變換一下,版面就活躍多了。此種筆名,有的出於編輯之手,是編輯臨時代擬的。
不求聞達
故意隱姓埋名這話似乎說得有點奇怪,應稍加說明。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有的作者性格特別,他文章是要寫的,但不想就此揚名,因而有意隱姓埋名,示人以不可測;也有的作者因視某些文章為雕蟲小技,算不了什麼名堂,但能換幾塊稿費還是好的 於是隨便化上一個筆名,這是別一種形式的“不求聞達”。
作者使用筆名有著種種原因。總的說來,使用筆名的好處是隱身、靈活、便捷。
豐富多彩
中國現代作家的筆名十分豐富多彩,如魯迅、巴金、冰心女士、落華生、林語堂、老舍……。嚴謹作家的文字總是字斟名酌,反覆琢磨推敲,以至於“吟穩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當他們在給自己命定一個筆名時,自然更要深思熟慮,獨闢蹊徑。探 一下作家的筆名藝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與獨特情趣,而且對豐富取名藝術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通過作家的某類筆名,可以看到他們豐富複雜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態度。許地山在1923年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落花生》,文章主要記述童年時,姐弟們 “收穫節”晚上和父親一起討論花生品格的一段生活故事。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父親經由概 花生的好處,引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的人生道理,啟發孩子們要像落花生那樣,質樸無華,埋頭工作,有益人類。父親的這番談話,給少年許地山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響到他後來的人生志向,並長期以“落華生”(即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
曾在辛亥革命後佐助袁世凱行帝制的劉師培,早先卻“左”得出奇,他字申叔,取筆名叫“激烈派第一人”,意思是宇宙之大,唯他最“左”,最革命。他在1907年流亡日本時,曾設計過一個實行極端平均主義的社會方案,他構想不僅土地、生產資料、產品和財富等統統公有,而且“人人衣食居處均一律”,穿一樣的服裝,吃一樣的飯,住一樣的房子。但後來,這位最“激烈”的人卻由“左”轉向了右,竟然擁護起帝制來了。“激烈派第一人”,透過這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筆名,不正可以看到劉師培複雜性格的另一面嗎?一些研究現代文學的人總愛對作家的筆名尋根究底,其實並非每一個作家的筆名都有什麼微言大義,寄寓著什麼深刻內涵。
例如“巴金”的來歷就很平常。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關於“巴金”這個筆名,他曾坦率地在文中寫道:年輕時在法國,“我因身體不好,聽從醫生的勸告,又得到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的介紹,到瑪倫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去休養,順便在沙城中學念法文。在這個地方我認識了幾個中國朋友。有一個姓巴的北方朋友(巴恩波)跟我相處不到一個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聽說他在項熱投水自殺。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殺的訊息使我痛苦。我的筆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聯想起來的。‘金’字是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那個時候我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前半部不多久,這部書的英譯本放在我的書桌上,他聽見我要找個容易記住的字,便半開玩笑地說了‘金’。”於是,中國現代文壇就出現了“巴金”這個響亮的名字。
巴金還有一個筆名叫“餘一”,餘一合寫就是“金”。由“餘一”又產生了餘三、餘五、餘七等筆名,根據“巴金”的諧音又衍化出“比金”,這些筆名都是非常普通的。
夏衍也署用過一些十分平常的筆名,但其來歷卻頗風趣。40年代初,夏衍在香港《華商報》任職,有一天,他偶然見到這樣一副對聯:“鳳游雲海,魚躍江天”,以為寫得不錯。正巧他給《華商報》撰稿需要化用一些筆名,於是順手牽羊,一下子產生了四個諧音筆名:馮由、渾海、余約、姜添。渾海有時也直接寫為雲海,余約又衍化出余伯約。當時的《華商報》副刊首篇署名文章幾乎全是這些筆名。
有一類筆名是作家寄寓鄉情鄉思的產物,如郭沫苦之“沫若”,但這還要轉一個彎,讀者才能明白。有些作家乾脆就用故鄉地名取作筆名。如陳望道系浙江義烏人,他有一個筆名叫“一個義烏人”。又如章太炎之“餘杭先生”,蔡元培之“會稽山人”,巴人之“剡川野客”(巴人系浙江奉化人,奉化有剡溪)。
五四時期,冰心首創用性別取作筆名,自稱“冰心女士”。後起摹仿者層出不窮,著名的有黃英稱“廬隱女士”,馮沅君稱“淦女士”,謝冰瑩稱“冰瑩女士”,石汝璧稱“評梅女士”,張近芬稱“C·F女士”。說來有趣,冰心還有一個筆名叫“男士”。
大概是雅興所致吧,有些男性作家就用“女士”作筆名,如趙景深取作露明女士、愛絲女士,張若谷取“劉舞心女士”,端木蕻良也有一個女性筆名,叫“紅良女史”。柳亞子在給《女子世界》寫稿時曾署松陵女子潘小璜,周作人刊發在《女子世界》上的文章則署名為“萍雲女士”、“碧羅女士”。
周作人的筆名很多,他在《我的筆名》一文中說:因為魯迅用“孤孟”為號,他就用“起孟”為號。1909年春夏之間,章太炎給他們寫信,稱為“豫哉啟明兄”,於是周作人從此就以“啟明”為名,並衍化出豈明、難明、開明、愷明等筆名。
現代文壇還有不少用外文寫的筆名,有的是作家名號譯音的縮寫,也有的別有含義。如魯迅的R·S,茅盾的M·D,朱自清的P·S,鄭振鐸的C·T,陳獨秀的C·C生,馮乃超的N·C等。有的筆名是外文的讀音漢寫,如郭沫若的筆名“愛牟”,系英語“I”(我)的讀音,“麥克昂”是“maker”(作者)的讀音。
作家的筆名形形色色,不拘一格,有不少筆名是在文字結構或讀音上做文章,獨辟新徑,耐人尋味。有的是依據原名諧音取作筆名,如徐茂榮(原名)——徐懋庸,嚴文錦——嚴文井,陳光美——陳荒煤,何其芳——和其放、何啟放,葉鼎彝——丁易,吳組緗——吳祖湘、吳祖襄,童天鑒——田間,吳席儒——吳奚如。有的是將原名省略——字,如蕭秉乾——蕭乾,吳春晗——吳晗,孫懷謙——孫謙,何孝達——何達。
有的將原名顛倒,然後諧音。如劉綬松,筆名宋漱流,即劉綬松之顛倒“松綬劉”的諧音。文淑陽是楊述的筆名,翻過去就是陽淑文(楊述之文)。
也有的是用拆字法衍化出筆名,如曹禺原名萬家寶,將姓氏“萬”拆為“草”(諧音為曹)與“禺”兩部分,化出“曹禺”。安危原名王寄雲,將“王”姓拆為兩半,衍化出另一個筆名“於一”,又有“於戀一”。紺弩姓聶,有三個耳字,於是化出筆名耳耶(仍是三個耳)。由耳耶又諧音為二鴉。他在香港出版的一本雜文集叫《二鴉雜文》。
作家筆名來歷
1.魯迅(周樹人)
1918年4月,他發表了《狂人日記》,在這上面他用了魯迅這筆名。他是這樣解釋自己的筆名的: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
2.巴金(李堯棠)
巴金在法國留學時,有一個姓巴的同學自殺了,他為了懷念他就以“巴”作姓。他的一位朋友還為他取了一個容易記住的名字叫“金”,於是“巴金”這筆名就誕生了,他在《滅亡》一書上就用了此名。
3.曹禺(萬家寶)
曹禺取自本姓萬的繁體“萬”,拆開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4.冰心(謝婉瑩)
冰心小時候她就接觸中國古典文字,特別喜歡唐詩。她對唐代詩人王昌齡作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特別欣賞,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尤為喜愛。為了表明她不與黑社會同流合污,她就取“冰心”為筆名。
5.高爾基(阿列克賽·彼什希柯夫)
“高爾基”在俄文中有“痛苦”的意思,哪他又為何取這個名字呢?原來他從小父母雙亡,讀了兩年書就開始在社會上謀生了,遭受了很多的人間苦難,為了紀念自己的經歷,所以取了“高爾基”這個筆名。
6.張恨水(張心遠)
“恨水”一名是他17歲那年,在蘇州第一次投稿時取的筆名,是從南唐後主李煜《相見歡》詞“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東去”中截取出來的。張恨水幼年酷愛詞章,讀了李後主這首詞,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讓光陰如流水一樣白白流逝,就取了這個筆名。
7.朱自清(朱自華)
1917年,20歲的朱自清“感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為了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兩字出自《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8.戴望舒(戴朝宗)
筆名“望舒”取自屈原《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即神話中驅月駕車的神,後來成為月的代稱。月在古詩詞中可作為愛情的象徵,月光的朦朧與戴望舒詩歌的朦朧婉曲是相合的,筆名暗示了詩人的詩歌內容和詩風。
9.老舍(舒慶春)
老舍拆自本姓“舒”,其字“舍予”亦拆自姓氏。
10.金庸(查良鏞)
金庸是拆最後一個鏞字而來的。
11.劉白羽(劉玉瓚)
“白羽”的筆名出自唐代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首詩描述的是《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的李廣射虎的傳說,“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詩中的“白羽”不是柔軟的鵝毛,而是箭鏃之羽,這個筆名寄寓了作家以歷史名將為楷模,征戰疆場,報效祖國的鴻鵠之志。後來,劉白羽還用“石棱中”為筆名發表雜文,也源出於此。
12.瓊瑤(陳喆)
瓊瑤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一首甜美的愛情詩,筆名正是瓊瑤言情作家身份的絕好體現。
■附二:十一位名作家的筆名由來
魯迅好友許壽裳曾於1920年底,當面向魯迅問過“魯迅”這一筆名的寓意。魯迅的答覆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1927年8月,茅盾遭蔣介石政府通緝,不能用真名發表作品,在完成《幻滅》的寫作後,署名“矛盾”投寄《小說月報》。取“矛盾”這個名字,是因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說月報》編務的葉聖陶先生覺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煩,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頭。
“巴金”這一筆名和無政府主義毫無關係。巴老曾在《談〈滅亡〉》一文中,介紹過這一筆名的來歷:“巴”來之於一個叫“巴恩波”的同學,巴老曾因他投水自殺而十分痛苦;“金”是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幫忙取的。巴老當時想要找個容易記住的字,這位同學便半開玩笑地說了個“金”字。
“曹禺”是由萬家寶的“萬”字分解而來的。“萬”的繁體字是“”,上面是“艹”,下面是“禺”。因“艹”字不像個姓,作家便按照諧音選了個“曹”字。
“徐志摩”這一名字,是由他父親取的。原來詩人在“抓周”時,家裡來了一個志恢和尚,在詩人頭上撫摩一圈,然後說:“此兒將來必成大器。”這話正合徐父的心意,於是便讓兒子又名“志摩”———志恢和尚摩過頭頂。
取“秦牧”為名,意在抨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推翻“秦”即國民黨政權,建設田園牧歌式的和平生活。
蕭紅和蕭軍是一對情侶,當時他們曾和魯迅通信,並分別用了“蕭紅”和“蕭軍”作筆名。兩個筆名連在一起是“小小紅軍”的意思,表現了他們對革命的嚮往。
張恨水自1914年起便用這一筆名,取自李後主的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有勉勵自己抓緊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
1930年高仕自美回國,國家滿目瘡痍,他為此痛心疾首。改名高士其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錢!”“高士其”後來成了他的正式用名。
十、楊沫自小喜愛茉莉花,她曾跟三妹白楊商量,兩人按排行分別取名楊君茉、楊君莉。後據諧音寫成“楊君默”,又舍“君”字寫成“楊默”。但她總覺得“默”字和自己的爽朗性格不合,再據諧音改為“楊沫”,意思是願做革命海洋中的細細飛沫。
十一、嚴文井是湖北人,國語里前鼻音的“錦”和後鼻音的“井”,用他的家鄉話讀起來沒有分別,“嚴文錦”常被讀成“嚴文井”,他的一批文友索性刪繁就簡寫成“嚴文井”。後來他本人也接受了這個帶有家鄉色彩的名字。
相關詞語
近音詞
斃命鼻鳴畢命逼命避明蔽明避命避名 藝名
開頭相同
筆彩筆蹤筆帖筆記本筆順筆斷筆墨筆墨橫姿筆劃筆辯筆員筆苑筆外法筆資筆底超生筆歌墨舞筆套筆頭兒
結尾相同
彩筆白筆含筆振筆浮白載筆鴻筆史筆尖筆點睛之筆改筆醉筆畫筆當筆佩筆踢墨筆執筆健筆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