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世於莫斯科。他是一位偉大的現代作曲家,傑出的鋼琴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經榮獲蘇聯人民演員稱號(1954),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6),還曾經被授予蘇聯國家獎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羅斯社會主義联邦國家獎(1974),西貝柳斯獎以及國際和平獎(1954)。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和科學院都曾授予他榮譽稱號。
他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從於尼古拉耶夫、斯坦堡、格拉祖諾夫等,1925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注目。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作風格:鏇律劍拔弩張,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作大膽,富有哲理性。他的作品不少帶有某些現代派特徵,曾引起爭議。
作有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兩部歌劇、一部輕歌劇、六首協奏曲、三部芭蕾舞劇、三十六部電影配樂以及室內樂等作品,其中《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電影配樂《易北河西岸》、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影響較大。
這些作品確立了一種將時代感與個性融為一體的新的音樂語言,奠定了蕭士塔高維奇作為20世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的不朽地位。
獲獎人簡介
譚盾是中國交響樂學派的創作者,促進者和宣傳者。在國際上,他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之一。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將中國傳統哲學、中國的文化理念融入世界音樂的表演、教育與傳媒體系中。他創作的《地圖:尋回消失中的根籟》對於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被40多個國家的交響樂團在全世界範圍內巡演。世界旅行組織的宣傳冊上這樣寫道:“如果你是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旅行者,在你打開中國地圖之前,最好是先去聽一聽中國作曲家譚盾的《地圖》,那你將更深入地了解,熱愛上這片土地。”譚盾的作品曾在全球各項頂級大賽中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肯定與讚賞,幾乎包攬了包括奧斯卡、格萊美、格文美爾大獎及巴赫獎等世界最重要的藝術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