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仕銓

蔣仕銓(1725-1785),字心餘,又字苕生。因家有"清容齋",故號清容,又號藏園,晚年號定甫。因書齋叫"離垢庵",因此又自稱離垢居士。鉛山縣永平石盤渡人,為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二十二歲中進士,歷任武英殿、國史館纂修、順天府同考官、《續文獻通考》纂修官等。因才氣橫溢,乾隆皇帝賞稱他與彭元瑞為"江右兩名士"。

簡介

他的詩與袁枚、趙翼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他的戲曲成就更超過了詩詞,他的《藏園九種曲》在當時傳唱甚廣,婦孺皆知,是繼關漢卿、湯顯祖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戲曲家。所著除《藏園九種曲》外,有《忠雅堂文集》十二卷, 《忠雅堂集》二十七卷,《銅弦詞》二卷,至今流傳於世。
蔣仕銓同情人民,熱愛祖國,把文學創作視為抒發憂國憂民之情、"激揚忠義""經世致用"的崇高事業。他奏請為孤軍堅守揚州之抗清英雄史可法建祠,創作《冬青樹》劇本,歌頌文天祥、謝枋得抗元死節的事跡。他雖才氣橫溢,名震京師,但一身正氣,不入污泥,自稱"以方柄入圓鑿,恐不合且得禍"。其精神和氣節令後人敬佩。

創作

蔣士銓為乾隆時代最負盛名的戲曲家,也是崑腔傳奇發展過程中最後一個較為著名的作家。現存劇作以《紅雪樓九種曲》(又名《藏園九種曲》,包括雜劇三種、傳奇六種)最有名。他有意以“筆墨化工”來“維持名教”,其戲曲創作大都以表彰節烈、扶植人倫為主旨,塗染著濃厚的道德色彩,是當時傳奇藝術道德化的楷模,如《冬青樹》、《桂林霜》等;有時也借他人故事來寄託自己壯志難酬的遭遇與憤懣,如傳奇《臨川夢》、雜劇《四弦秋》。蔣士銓以詩人的激情和靈氣寫作曲辭,劇作有詩歌的意境和文采,典麗流暢,清雅自然,但案頭化較重,與演出有所脫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