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06-2009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博士)。
2002-2005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1993-1997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
1997-2001,2005-2006,教師。
1998-2001年,《未名》雜誌執行主編。
2006-2007年,《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通訊》雜誌社社長、2007年1-2期責任編輯。
學術兼職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 。
研究方向
民間文化與社會發展。
社會工作。
村落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學。
主要貢獻
學術活動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北京,2006年12月。
第六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 廣西南寧,2008年7月。
20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湖北長陽,2008年8月。
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研討會,北京,2008年12月。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雲南昆明,2009年7-8月。
參加課題
2003年,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村民自治與宗族關係研究——摩哈咀彝族村、周城白族村、撈車土家族村、平峰漢族村、惠安大岞村的個案調查”(02BSH011)(朱炳祥教授主持)。
2007年,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05BSH030)(劉鐵梁教授主持)。
2007-2008年,參加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民俗普查”項目(劉鐵梁教授主持)。
調查經歷
2003年2-3月,雲南大理周城村民自治與宗族關係調查。
2007年3月,河北趙縣范莊龍牌會調查。
2007年5-12月,北京房山區民俗普查。
2008年7月-2009年4月,北京房山沿村荊編技藝考察。
主要著述
《儀式中的象徵與結構——以周城誕生禮為例》,《中華文化論壇》(2004、4)。
《宗族文化與鄉村社會發展》,《理論界》(2004、6)。
《論“洋節”流行》,《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空間距離、情感、利益——影響差序格局的三角》,《湖南社會科學》 (2004、8) 。
《略談民間文藝中的諧音》,《江漢論壇》(2004、12)。
《服飾時尚中的文化變遷:以牛仔服與唐裝為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2005、1)。
《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調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
《文化反哺與代際傳承模式的更新》,《文教資料》(2005 、28) 。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民俗研究》(2007、1) 。
《莊稼主兒與牲口把兒》,劉鐵梁主編《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房山區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中) 。
《田野調查的歷程》,《江漢論壇》(2008、6)。
《民間手工藝的價值評判和意義解讀——房山沿村的荊編技藝考察》,《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通訊》(2008、2),收錄於《20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8、8)。
《民俗志的學術定位和書寫》,《西北民族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