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民-人物簡歷
1911年4月20日,出生於瀋陽市大南關富教胡同。
1931-1935年,在天津南開大學電機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35-1936年,在天津南開大學電機系任助教。
1936-1939年,在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天津塘沽鹼廠、四川五通橋鹼廠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39-1943年,任重慶甘肅油礦局煉油廠駐渝辦事處任副工程師。
1943-1946年,任甘肅玉門油礦煉油廠工程師。
1946-1948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等學校和煉油化工廠考察學習。
1948-1949年,任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工程委員會委員兼主任工程師。
1949-1953年,任玉門油礦工程處副處長兼工程室主任、設計處主任工程師、北京石油設計局主任工程師。
1953-1969年,任北京石油學院石油機械系主任、國家三級教授。
1969-1978年,任華東石油學院教授。
1978-1980年,任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技術情報所、石油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顧問。
1980年,在華東石油學院(後更名石油大學)離休。
1997年7月10日,病逝於北京。
蔡伯民-生平經歷
蔡伯民,字在新,滿族,1911年4月20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曾當過東北大學教授、女子師範學校教務長,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聰敏好學,深得師長好評。1931年,蔡伯民以優異成績考上天津南開大學。此年,日本侵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他家在銀行的多年積蓄存款頃刻化為烏有,其父又突患急症不治身亡,家境異常艱難。他親身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大學畢業,他留校當電機系助教。一年後,到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塘沽制鹼廠當技術員,具體負責該廠的電氣工程。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華北,他與該廠同事趕緊繪製了鹼廠裝置設備的圖紙,該圖紙在南遷四川五通橋重新建廠時發揮作用。
1940年初,蔡伯民在甘肅油礦局玉門煉油廠駐渝辦事處任副工程師,主要工作是採購煉油廠急需的器材物資,組織搶運到玉門煉廠。1942年他到玉門油礦,被任命為煉油廠工程師,主持煉油廠建設的技術工作。1946年,他被選派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煉油化工廠研習石油工程。1948年8月學成回國後,堅持不去台灣高雄擴建煉廠,急返玉門,後任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工程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玉門油礦解放前夕,他積極參加護礦、護廠工作,保護技術檔案,堅守崗位,迎接解放。199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會見孫越崎等原資源委員會在京人士時,曾高度讚譽包括蔡伯民在內的老同志,當年把玉門油礦完整地移交給新中國的正義愛國行動和歷史功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蔡伯民任玉門油礦工程處副處長兼工程室主任、設計處主任工程師等職。他主持了多項油田工程規劃和建設的技術工作。1953年4月,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調他到北京石油設計局工作,擔任該局工程施工室主任工程師。四個月後,他又奉命到清華大學報到,參加我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校——北京石油學院的籌建工作,任該院機械系系主任,被評為國家三級教授。他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績。195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蔡伯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所患病症多次耽誤治療,尤其是青光眼病致使視物不清。但他卻抓緊點滴時間,筆耕不輟。從“文化大革命”中期到1980年離休之後一段較長時間裡,他翻譯、審閱、核校了大量科技文獻資料。1997年7月10 日,因心力衰竭,病逝於北京。蔡伯民除歷任上述職務外,1954至1984年還擔任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常務理事。
蔡伯民-科學成就
組建該清華大學內的北京石油學院機械系
1953年8月,蔡伯民到設在清華大學內的北京石油學院籌建處報到,受命組建該院機械系。他是北京石油學院創建之初僅有的10餘名教授之一。建院之初,他調研了國內的幾所著名大學,為辦好石油機械系作了初步的規劃並提出具體措施。他認為,要培養合格的石油機械專門人才“關鍵是要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和教材、實驗室建設”。他與該系其他負責人一起,緊緊依靠上級和黨組織的支持,調集師資,制定規劃,編寫教材,選訂圖書,購置實驗儀器設備--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由蔡伯民主持的機械系的教學工作不斷改進提高,教學經驗不斷豐富:一是把提高教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為加強師資培養和梯隊建設,花大氣力研究落實教師的培養計畫和措施,切實抓好試講、聽課講評、教學法研究等具體環節;二是認真抓好教學的組織管理,嚴格督促檢查教師按教學大綱組織教學,要求在課程安排、期中檢查、畢業設計、總結評比等項工作中,一絲不苟;三是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訓練提高,積極建起多個實驗室和不斷增加實驗課內容;四是在專業教學上,緊密結合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改革創新,編寫新教材和開設新課程。蔡伯民在上述幾個方面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針對該系來自農村的學生多,對工礦實際缺乏了解,他建議建立金工實習工廠。建議得到了院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該廠建起後由機械系負責管理,不僅成為學生實習的重要場所,還承擔了為油田廠礦服務的生產任務。他與在該系工作的近10名前蘇聯專家合作得較好,但他認為專業教學不能照搬他們的教材、大綱的要求。他結合在美國研習考察時所學的專業知識和了解到的先進工藝技術,積極帶頭編寫新教材和開設新課程。1956年10月出版的由他主編的《石油廠設備製造工藝學》一書,就是根據培養我國石油機器人才的需要,參考和吸收了蘇、美、英等國在機械設備、焊接工藝、石油設備製造等方面的新成就,以及我國製造業的經驗編寫而成的。該書是當時條件下一部比較系統的教科書和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學習參考書。他還為學生開設和講授過石油廠設備製造工藝學、油罐油管裝置施工與焊接工藝等多門新課。
主持研究先進的旋轉電弧壓力焊技術
蔡伯民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科研為生產服務。他多次帶領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到寶雞石油鋼管廠、大慶油田、北京東方紅煉油廠等廠礦參加科技攻關和會戰,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長期的工作實踐使蔡伯民認識到,廣泛用於重大工程施工的兩金屬件的連線,即焊接問題,常常是影響工程進度和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20世紀60年代初,限於條件,我國對此進行的研究工作較少。尤其在保證焊接質量方面,國外已較早地採用了X射線、超音波探傷、焊縫理化性能試驗標準等先進技術,而我國還停留在採用常規的焊縫外觀檢查方法,不僅無法發現和判斷焊接缺陷,還常常因質量問題影響大型工程的施工進度和安全要求,蔡伯民決心攻克這一難題。他帶領科研小組多次深入到現場調研,對焊炬、焊條、焊料以及焊接應力、焊縫理化性能等進行過多次最佳化研究,最終完成的“關於旋轉電弧壓力焊技術”是一項重要的科研成果。該成果套用多年之後,專家評價該項技術達到了6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此外,他還主持了等離子焊接技術、旋轉電弧壓力焊向多弧焊、採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電磁力旋弧焊機自控開關研製等項研究,有的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階段成果,後因“文化大革命”,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由於蔡伯民在機電焊接領域裡的深厚學術造詣和豐富的工作閱歷,多次參加研究成果鑑定、技術談判等項工作。1966年初,化工部進口的化工裝置,因製造和焊接質量問題,談判一度陷於僵局,上級有關部門決定由他主持與外方談判。他經過現場檢測和實驗室研究,提供了令外方信服的技術報告,圓滿地完成談判任務,使國家避免了重大經濟損失。
蔡伯民-主要論著
石油廠設備製造工藝學
蔡伯民主編.石油廠設備製造工藝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56
壓力焊接管道的新工藝
蔡伯民.壓力焊接管道的新工藝.北京石油學院學報,1961(2)
石油煉廠設備工藝基礎
蔡伯民主編.石油煉廠設備工藝基礎.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1
關於鋼管旋轉電弧壓力焊旋轉速度的研究
蔡伯民.關於鋼管旋轉電弧壓力焊旋轉速度的研究.石油學報,1962(1)
磁場中旋轉電弧焊幾個問題的研究探討
蔡伯民.磁場中旋轉電弧焊幾個問題的研究探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一屆全國焊接學術年會論文選集,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
英國標準立式鋼製焊接油罐
蔡伯民.英國標準立式鋼製焊接油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