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耗村

蔓耗村

蔓耗行政村隸屬箇舊市蔓耗鎮,地處蔓耗鎮政府所在地,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箇舊市84公里。東鄰牛棚村委會,南與金平縣隔紅河相望,西鄰馬堵山村委會,北鄰蒙自縣水田鄉。下轄蔓耗村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187戶,有農業人口682人,勞動力4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05人。全村國土面積9.496平方公里,海拔150米,年平均氣溫23.5℃,年降水量1286毫米,屬於山區,適合種植木薯、香蕉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200畝,人均耕地7.2畝,林地4666.5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5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民居民居
蔓耗行政村隸屬箇舊市蔓耗鎮,地處蔓耗鎮政府所在地,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箇舊市84公里。東鄰牛棚村委會,南與金平縣隔紅河相望,西鄰馬堵山村委會,北鄰蒙自縣水田鄉。下轄蔓耗村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187戶,有農業人口682人,勞動力4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05人。
全村國土面積9.496平方公里,海拔150米,年平均氣溫23.5℃,年降水量1286毫米,屬於山區,適合種植木薯、香蕉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200畝,人均耕地7.2畝,林地4666.5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5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00畝(其中:旱地2200畝),人均耕地7.2畝,主要種植木薯、香蕉等作物;擁有林地466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2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6.3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88.7畝,其中養殖面積8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187戶通自來水,有187戶通電,有18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7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
該村交通方便,進村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40輛,有農用運輸車6輛,機車96輛。
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4戶。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3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生活生活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4.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4萬元,占總收入的37.8%;畜牧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0.9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93頭);漁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06%;第二、三產業收入451元,占總收入的56.07%。農民人均純收入4752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5人(占勞動力的15.48%),在省內務工45人,省外務工2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7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芒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產業、庫區旅遊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87戶,農業人口682人,其中男性343人,女性339人。勞動力420人。該村以壯族傣族,其中壯族233人,傣族8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4人,占人口總數的22.5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39人,參合率108.3%;享受低保2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衛生院面積為1050平方米,醫生7人,該村地處鎮衛生院所在地。該村建有公廁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832平方米,擁有教師24人,在校學生275人,距離鎮中學19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7人,其中小學生62人,中學生35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收入、支出等。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1.7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7.77萬元,有固定資產6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7人,少數民族黨員21人,其中男黨員17人、女黨員10人。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及村委會委員等組成,無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14人。

人文地理

大橋大橋
蔓耗----意為河谷地帶,傣家人居住的地方。由水而生,固水而旺,在東漢以前,原是一個與水運而生的小傣家村落,因地處紅河中游,在交通全靠人背馬馱的歷史年代,由越南海防進入雲南的生活用品(特別的食鹽)的運輸,只有通過水路才最便捷,於是傣家人的民間帆船首當其衝成為紅河航運史的起源,而蔓耗的地理中心位置,必然成為航運商貿雲集的中心,隨著歷史的發展進程,蔓耗由一個民間航運村落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官方性質的水路碼頭,蔓耗的歷史由來,始於紅河航運的東漢初年,據歷籍表明,紅河航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蔓耗也有3000多的歷史了,其興盛時期從唐朝起逐漸成熟。
1885年,中法戰爭後,蒙自闢為商埠,建立海關,蔓耗是蒙自到越南老街的咽喉之地,又是紅河航運的起點港。1889年蒙自海關在蔓耗設分關,於是蔓耗便成為雲南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箇舊的大錫及其它物資均由此地航運至越南再抵香港轉國際市場。當時由於蔓耗水道程短,周轉快,多數商貿均取本運輸線,興盛之際,中外客商雲集,大錫,土產,百貨等堆積如山,渡口日吞吐量達萬餘噸。
1910年,滇越鐵路(今昆河鐵路)通車輪,大部分貨物運輸為火車所代替蔓耗碼頭由此逐漸衰微。
風雲突變,抗戰時期,日本人就凱覦蔓耗口岸兵犯越南海防之際,便派40架轟炸機分7個批次對蔓耗狂轟濫炸,將其夷為平地,紅河水運終至斷航。
如今,蔓耗街為紅河兩岸邊遠鄉鎮的商業重鎮,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服務門類齊全,各種民族特色食品任您品嘗,過往車輛車水馬龍,來往客商雲集,熱鬧非凡。
蔓耗有原始的"熱帶雨林",林中物種萬千。珍惜植物茂盛蔥鬱,古樹蒼天,藤羅纏繞;奇花異木,遍布山野;高山幽谷,流泉飛瀑;山溪林中過,山風莽中通;綠色的水吟唱遠古的悲歌,綠色的山中深藏著神迷的生靈,身臨其景,奇特景觀無不讓您陶醉,今年流連忘返。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的要求,我鎮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有步驟、有計畫、有重點的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結合扶貧工作和部分村民小組集體經濟狀況,積極爭取資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全鎮93戶村民搬進了安居工程房。村級活動室、衛生室、村委會辦公室建設全面完成。完成了部分貧困村小組衛生廁所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取得了新的成效。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組織成為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自覺行動,全鎮參合率達108%,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格局初步形成。2006年,投資172萬元安裝的由綠水河至蔓耗長9公里的人畜引水管道已順利通過驗收,從根本上解決了蔓耗集鎮中心的飲水難問題;投資27萬元,架設高壓線路,徹底解決了蔓耗鎮生產、生活用電問題。新建了全民健身設施,村圖書室大大的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公益設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廣大村民還存在法制意識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在緊扣發展第一要務,做強農業,做大工業,創新第三產業;以發展橫向經濟為契機,開發地區資源;以市場為導向,服務熱區,輻射周邊擴大生豬出欄數644頭,穩定生豬存欄數,發展芒果高頭嫁接技術,引進新品種,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4751元增加到5000餘元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