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公主傳奇

受這一思想感情的驅使,賈耶西創作了《蓮花公主傳奇》。 無論如何,《蓮花公主傳奇》是一部蘇非傳奇詩,這是人們公認的。 至於後來的那些作品,也沒有一個能夠達到《蓮花公主傳奇》的水平。

印度傳統詩

故事背景

穆斯林進入印度並建立政權,強行傳播伊斯蘭教,使中世紀印度社會文化出現了新的特徵:外來的宗教第一次強有力地衝擊了印度,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平衡;印度教第一次由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淪為受歧視的次等宗教;信仰不同、習俗不同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一片藍天下,不同文化的衝突和融合都不可避免地發生;為適應新的現實,統治者必須不斷調整政策,不同宗教的人群也必須不斷調整心態甚至行為,使印度社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伊斯蘭教蘇非派適應了印度中世紀社會文化的需要,在印度得以迅速發展。蘇非派文學也應時開花結果,在16世紀前後達到最繁榮時期。蘇非派的詩人們起初用波斯文和烏爾都文寫作,但為了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廣泛地宣傳他們的教義,從德里蘇丹國時期開始,印度也出現了一批用印地文寫作的蘇非詩人,出現了一批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品。他們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馬立克·穆罕默德·賈耶西(Malik Muhammad Jayasi),而賈耶西的代表作就是長篇愛情故事詩《蓮花公主傳奇》(Padmavat)。本文在簡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同時,重點探討三個問題:《蓮花公主傳奇》的藝術特點和民間性特徵;賈耶西和《蓮花公主傳奇》中的宗教哲學思想;作者和作品在印地語文學史上的地位。

關於作者

由於沒有任何可靠的文獻記錄,印地語文學界關於賈耶西生平的說法很多。
印度著名文學史專家、文學評論家拉姆昌德拉·舒克勒(Ramchandra Shukla)在整理、研究賈耶西著作和實地考察後得出了推論。他認為,賈耶西大約出生於公元1492年前後,他的詩歌小冊子《最後的話》大約寫於1528年,當時是莫臥兒王朝開國皇帝巴卑爾在位,因為詩中有對巴卑爾的頌揚。詩中同時還說“詩人三十歲後開始寫好詩”。賈耶西的出生地在印度北方小鎮賈耶斯(今屬北方邦賴巴雷利縣)。舒克勒還認為,《蓮花公主傳奇》的開頭部分大約寫於公元1520年前後,因為其中有對當時的德里蘇丹舍爾沙的讚頌;此後賈耶西可能離開了賈耶斯,到外地遊歷多年,當他再次回到賈耶斯生活時才將這部長詩完成。相傳他長相醜陋,一隻眼失明,一隻耳朵失聰。他以務農為生,後來做過行乞僧。在最後的日子裡,他再度離開賈耶斯,來到其東約60公里的阿梅提附近,在一個樹林裡生活。至今,阿梅提還有他的墳墓,是他去世後好久才修建的。關於他的去世時間,有學者認為是在公元1542年,對此,舒克勒沒有明確贊同,也沒有反對,算是勉強接受了。
我國印地語文學史家劉安武先生認為,賈耶西生於1493年,卒於1542年,“據說……他從小過著很窮苦的生活,曾結過婚,並有過兒子,但兒子早死了。他隨著印度教修行人到處雲遊,也從他們那裡受到一些文化教育。”
據說,在他不長的生命旅程中,創作了21種作品。但目前能夠見到並已出版的只有四種,除了《蓮花公主傳奇》和《最後的話》以外,還有《字母表詩》和《女房東二十二首》。不過,後三種不僅短,而且藝術成就不高。
有幾則關於賈耶西的神奇傳說,如天神化現為麻風病人考驗他、他可以預見未來並擅長變化等,顯然都是不真實的。但卻曲折反映出人們對他的愛戴。
那個時代,賈耶斯為蘇非派契什提教團聖徒的居聚地,賈耶西因地得名,為該派信徒。但由於他與印度教徒也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受印度教影響較大,因而他在思想感情上並無偏激的教派情緒。受這一思想感情的驅使,賈耶西創作了《蓮花公主傳奇》。

故事概況

獅子島國蓮花公主美貌絕倫,她養了一隻能言鸚鵡,名希拉曼。蓮花公主思尋佳偶,向希拉曼訴說心曲,希拉曼為主人尋佳偶飛走。不巧,捕鳥人於林中將西拉曼捕獲,帶到集市出賣。一商人購得西拉曼,帶到齊托爾城賣與國王寶軍。寶軍王出獵,王后龍珍於宮中與希拉曼對話,問世上是否有比她更美者。希拉曼答:獅子島國蓮花公主極美,比之王后,乃天上地下。龍珍後怒,命女僕殺西拉曼。女僕怕寶軍王怪罪,未殺。寶軍王歸,果然尋鸚鵡。西拉曼將實情告訴寶軍王,又告以蓮花公主美貌。國王心嚮往之,化裝為修士帶一萬六千青年修士同赴獅子島,西拉曼為嚮導。他們渡過“七海”,千辛萬苦來到獅子島(楞伽島),在濕婆神廟裡住下。西拉曼飛去向公主報信。公主去濕婆廟拜神,寶軍王見之,驚其美貌,暈蹶過去。寶軍進城堡欲見公主,不期為國王甘德瓦森捉住,將施絞刑。一萬六千名修士將同獅子島士兵作戰,濕婆、哈努曼等大神前來助陣,甘德瓦森王被迫同意嫁女給寶軍。二人完婚,開始幸福生活,寶軍王樂不思蜀。龍珍後思念夫君,托飛鳥傳信。寶軍得信,攜蓮花公主啟程返國。途中又遇海神與吉祥天女考驗,歷經艱辛,終於回到齊托爾城。寶軍王宮廷有一祭司因練成夜叉術被逐出城邦。祭司懷恨,帶上蓮花公主手鐲去獻給德里皇帝阿拉烏丁,並極言蓮花公主之美。阿拉烏丁心動,修書命寶軍王送蓮花公主進德里。寶軍怒,拒不送妻。阿拉烏丁率兵攻打齊托爾城,大戰八年,久攻不克。阿拉烏丁詭稱議和,誘出寶軍王,擄往德里關押。蓮花後悲痛之餘,與二勇士設計救寶軍王。二勇士名戈拉和巴德爾,他們率眾抬七百乘轎子抵達德里,轎中藏有武裝士兵。二勇士通知皇帝阿拉烏丁:蓮花後必欲先見夫君,爾後才能入皇宮。皇帝同意。於是,一乘轎子被抬至寶軍王的囚室,藏於轎中的鐵匠為寶軍王除掉鐐銬,寶軍王騎馬逃出。戈拉率眾截擊皇家追兵,巴德爾護送寶軍王返回齊托爾城。此後,鄰國一王遣人下書索取蓮花後,寶軍率兵與鄰國國王大戰,二王雙雙戰死。焚燒寶軍屍體時,二王后一同殉夫。此時,阿拉烏丁攻至,唯見一堆灰燼。
從這部長詩的故事情節可以看出,這個故事大體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講述的是寶軍與蓮花公主的愛情故事,後半情節急轉直下,變為一場抗暴鬥爭。

藝術特點

《蓮花公主傳奇》得以在印度民間長期而廣泛傳播,自然有其藝術上的獨特魅力。
第一,它符合印度人的傳統審美情趣。印度古代有一整套審美理論,它既是對古代人們審美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後來,包括現代印度文藝批評理論的基礎。如“情”(Bhava)和“味”(RASA),是印度古代審美理論的兩塊基石,兩個最基本的範疇。人們追溯這一理論的根源時往往從吠陀開始,而實際上,它的真正奠基人應當是公元前2世紀前後的婆羅多牟尼(Muni Bharat)。
他在《舞論》中詳細地論述了“情”和“味”的種類和作用。在他之後,印度的文藝理論不斷豐富發展,但也都沒有離開“情味論”的故土。例如,婆羅多當初提出了“四十九種情”和“八種味”,後來的美學理論家則提出“九種味”、“十種味”,甚至“十二種味”等說法。至今,印度文學評論界仍然遵循這一古老的審美原則去分析和評論文學作品。例如,有學者在評論《蓮花公主傳奇》時就說:“作為長篇敘事詩,《蓮花公主傳奇》中包含有多種情,詩人在注意描寫每一個細小事物的同時成功地表達了情。賈耶西表達情的技巧反映於兩個方面,一是對各種情的合理安排,二是用情來抓住讀者的心理。在敘述故事的同時,使各種情如同花瓣一般層層綻放。”
關於“味”,印度學者也認為長詩當中包含多種,如“艷情味”、“英勇味”、“平靜味”等等。對於其中的“平靜味” (santi),拉·舒克勒寫道:“在最後的場景中,瀰漫著極其平靜的悲涼。在詩人看來,人生的真正終結不是悲愴的哭喊,而是全然的平靜。面對國王的死,王后們沒有哭泣,而是將目光由這個世界轉向另一個世界,安詳地坐到焚燒丈夫的柴堆上。如此,詩人將全詩歸結於平靜之味。”正因為《蓮花公主傳奇》符合印度人的審美情趣,所以它被一些學者認定為印度古代屈指可數的傑出印地文“大詩”之一,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地王頌》、《阿爾哈詩章》和《羅摩功行之湖》等少數作品。
第二、它吸取了印度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營養。這首先表現在長詩的故事結構上。如前所說,《蓮花公主傳奇》的前半是一個愛情故事,而這個愛情故事的基本結構又是在印度古代一系列古典作品和民間作品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詩《羅摩衍那》。《羅摩衍那》對印度後世文學的影響十分巨大,有各種版本在印度南北方各地流傳,既具有經典性又具有民間性。而《羅摩衍那》的主題就是王子和公主的愛情故事,其基本情節就是王子到楞伽島(即獅子國)去找回妻子。
毫無疑問,《蓮花公主傳奇》的前半與此有相似之處,而且詩中也多次提到《羅摩衍那》的故事和人物。在《羅摩衍那》之後,印度內陸國王或王子向獅子國公主求婚的故事層出不窮,幾乎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梵語文學中,《故事海》和《大故事花簇》中都有類似的故事,相傳為戒日王的劇本《瓔珞傳》的情節也屬於同一類型。俗語(Prakriti)文學中,有考圖哈爾(Kautuhal)的《利拉的故事》(Lilavaikaha)、卡那卡馬爾(Kanakamar)的《卡拉坎德傳》(Karakandacariu)以及無名氏的《瓔珞與那羅的故事》(Ratnasehri-Naravaikaha)等。阿波布朗舍語(Apabhransa,俗語的一種)文學中,有無名氏的《神施傳奇》(Jinadatta)、《西里瓦拉傳》(Sirivalacariu)等。[8]其次,在藝術手段方面,《蓮花公主傳奇》採取了印度古典文學作品中慣用的一些手法,如所謂“通體描繪”,即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對女主人公身體的各個部分作細緻的描寫,以突出其美麗。這一手法在印度古代的梵語文學作品中已經形成定式,如《羅摩衍那》和12世紀著名詩人勝天的《牧童歌》中就有類似情況。而詩中關於季節的描寫也是古代梵文作品中常見的定式。再次,《蓮花公主傳奇》採取了印度古代文學的手法,將神、人、魔、動物等放置於同一平台上加以展現。例如,借用印度教神話中的大神幫助男女主人公完成難題,天神下凡考驗主人公的道德等。這在史詩和往世書中很常見,在佛教典籍《佛本生經》中也屢屢出現,因而為後世所襲用。
《蓮花公主傳奇》中也把有關神話和神明融合進去,藉以加重長詩的神秘主義色彩。再如,《蓮花公主傳奇》的鸚鵡西拉曼是個重要角色,故事的緣起、男女主人公的相知相見相愛及結婚,都有它的作用。印度古代的鸚鵡故事很多,梵文作品《鸚鵡故事七十則》就具有廣泛影響,而更早還有《佛本生經》、史詩和《五卷書》中的故事。約作於公元6世紀的小說《仙賜傳》(蘇般度作)、7世紀的戲劇《瓔珞傳》(戒日王作)以及稍後的小說《迦丹波利》(波那作)中也都有鸚鵡擔當重要角色。運用鸚鵡為角色,主要發揮其飛行與語言的長處,即信息傳遞的功能。
第三,將民間故事與歷史故事揉為一體。《蓮花公主傳奇》的後半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創作的。在印度德里蘇丹國時期,有一個叫阿拉烏丁·哈勒吉(全稱阿拉烏丁·錫坎達爾·薩尼·穆罕默德·沙)的皇帝,1296年登基,1312年去世。他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征服了印度南方,統一了印度。他以殘忍著稱,曾經於1303年攻打拉賈斯坦的齊托爾城堡。關於這次戰役,當時的宮廷詩人阿米爾·胡斯勞有過記載。上個世紀初年,西方史學家托德(Tod)在他的著作《拉賈斯坦編年史與古器物》中說,阿拉烏丁是因為愛戀國王拉坦·辛格的王后巴德米妮(蓮花)而攻打齊托爾堡的;國王被俘虜,但又被救回;兩個勇敢的將領戈拉和巴德爾在齊托爾城外同阿拉烏丁的軍隊作戰,最後終於抵擋不住,他們舉行“一種可怕的集體投火自焚的儀式(喬哈爾),婦女都殉葬以免玷污或被俘。
在‘地下的大避難所’一些不見陽光的地下室里點燃了火葬用的柴堆,齊托爾的守衛者們列隊看著后妃和他們自己的妻女,人數有好幾千。美麗的巴德米妮走在隊伍的最後。……她們被送進洞穴,然後上面的入口關閉了,讓她們在熊熊大火中找到了免受恥辱的安全歸宿。”[9]但托德的說法是否可靠,歷來有不同看法。文學史家往往信其有,[10]而多數史學家往往表示懷疑,因為當時的文獻資料和銘文中都沒有相應的證據。[11]懷疑顯然是有道理的。印度古人喜歡把傳說當作信史,托德有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是受到《蓮花公主傳奇》的影響。但無論如何,阿拉烏丁攻克齊托爾的歷史事件是真實的。賈耶西正是在這個事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作,並把它作為故事的後一半。他的技巧在於把兩個故事糅合到一起,使之自然過渡,有機銜接;同時,作者還把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依照兩種不同的美學原則予以渲染,給讀者以兩種完全不同的審美感受:他們的結合是優美的,屬於喜劇美,他們的犧牲是壯美的,屬於悲劇美,兩種美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珠聯璧合。
此外,長詩在人物塑造、心理刻畫、景物描寫、語言運用、詩歌韻律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印度文學評論家給予了充分評價,這裡就不多說了。

社會評價

印度文學界對這部長詩的評價很高,總是說它如何的完美和偉大,而不指出其不足和缺憾。但中國的評論家不同,總是要一分為二,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還要指出其不足。這顯然與立場和思想方法有關。應當說,世界上不存在盡善盡美的事物,這部長詩也是一樣。劉安武先生對其程式化描寫和人物安排的不合理等提出了批評,十分中肯。
四、賈耶西和《蓮花公主傳奇》的思想傾向
印度許多評論家都認為,由於這部長詩是蘇非的作品,所以詩中存在著象徵手法的運用和神秘主義思想的傾向。關於象徵手法,在多數《蓮花公主傳奇》版本的結尾部分都有這樣幾句,大意是說,長詩中的齊托爾代表軀體,國王寶軍代表靈魂;獅子島代表心,蓮花公主代表菩提;鸚鵡是指路的導師,龍珍是世俗的羈絆;祭司代表邪惡,阿拉烏丁代表虛幻(Maya,摩耶)。這些詩句很有可能是後人加進去的,是對這部長詩生硬而牽強的圖解。對此,劉安武先生給予了否定和批判。問題是,我們對這樣的圖解並不陌生,《佛本生故事》就是這樣:每個故事的結尾都要指出,故事中的某某代表佛陀,某某是佛的對立面,等等。可見,這樣生硬而牽強的對號入座手法在印度是古已有之。這就等於毫不掩飾地告訴人們,在某些情況下,宗教就是這樣地在強暴文學,利用文學,把文學當作自己的宣傳工具。當然,我們還應該從另一方面感謝宗教,它使許多民間文學作品得以保存和流傳,也曾煞費苦心地創作出一批優秀作品。
無論如何,《蓮花公主傳奇》是一部蘇非傳奇詩,這是人們公認的。這不僅因為它的作者是蘇非派信徒,而且因為其中傳達了蘇非的思想。
據考證,伊斯蘭教蘇非派進入印度的時間是公元11世紀三四十年代,最先在印度定居和傳教的蘇非是胡吉韋利。[14]之後,蘇非派契什提教團長老姆因丁·契什提(1139—1235)帶著40餘名弟子於12世紀晚期(約1188年)進入印度。契什提教團進入印度後影響很大,吸引許多印度教徒皈依伊斯蘭教。姆因丁·契什提的三傳弟子尼扎姆丁·奧利亞(1238—1325)在德里傳教,弟子遍及全國,他們成為該教團中很興旺的一支。賈耶西在奧利亞去世約168年後誕生,拉·舒克勒根據賈耶西幾部詩中提到的師承關係推測,他屬於奧利亞這一支系,中間相隔十代。
一些印度學者認為,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是一神教,蘇非派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印度奧義書哲學“梵”的概念,又受到印度教毗濕奴派關於以“愛”成就圓滿的思想影響,尤其是接受了吠檀多“不二論”以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胡吉韋利來到印度以後,寫出了《神秘的啟示》一書,全面闡述了他的思想。他在堅持伊斯蘭教基本教義的基礎上肯定了“神智論”,並提出了“神愛論”。其“神愛論”主張,愛分為兩種,即世俗的愛和神性的愛;神愛就是要通過對真主的愛實現與真主的親近與合一;真主的美是永恆的,需要全心全意去追求和領會。契什提教團的長老們秉承這一原則,也著重強調“神智”、“神愛”和“與主合一”。同時,該教團還特彆強調人道主義的寬容,認為,如果不消除社會偏見和種族歧視,而去空談熱愛真主是毫無意義的。
賈耶西作為該教派的弟子,其寫作《蓮花公主傳奇》的動機決不是自娛自樂或為娛樂他人而在文學上博取地位。也就是說,他一定要在作品中表現出自己的思想傾向和創作意圖。
首先,賈耶西在作品中揭露和譴責了穆斯林統治者阿拉烏丁的貪婪和殘暴,而對印度教的男女主人公予以高度的讚美和同情。詩中他既讚美安拉,也讚美印度教大神。這是因為他主張寬容和平等,完全螢幕棄了宗教偏見。這正是長詩得到廣泛熱愛的最重要原因,同時也是賈耶西蘇非思想的反映。
再如,我們在讀了這部長詩以後,會發現其內部存在著矛盾,其中之一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在天神的幫助下成就的,也是經過天神考驗的,但當他們遇到強權和暴力的時候,天神為什麼不出來保護他們?面對如此重大的矛盾,作者會疏忽嗎?印度讀者會視而不見嗎?應當說,這既不是作者的疏忽,也不是讀者的大意。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完全是符合邏輯的。在蘇非愛情傳奇詩中,作者強調的是愛,這不是世俗的愛,而是“神愛”。同時,蘇非們認為,上帝(真主)是無形的、完美的,但修煉者在其修煉的過程中是看不到的,也是無法與上帝結合,回歸上帝的;真正的結合只有到達修煉的最高境界“法納”(phana死,寂滅)後才能實現。所以,長詩中男女主人公從愛到死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隱喻,一個象徵。而那種殉節(印度教稱為薩蒂Sati,在拉賈斯坦地區叫做喬哈爾Jaohar)又被認為是符合印度教教義的高尚行為,屬於人生修行的高級境界,大神樂得如此,又如何會去干涉?
還有,長詩中寶軍王到獅子島去的時候,鸚鵡希拉曼作嚮導,中間經過了“七海”(古代印度人將海洋分為七個,但賈耶西並沒有完全按照印度古籍中的說法去描繪)。這一章(第十五章《七海》)里明確指出鸚鵡扮演了導師(Guru)的角色,向寶軍講述七海,指點迷津。這裡,反映出蘇非派對導師作用推崇的事實,同時“七海”還被認為是蘇非修煉所要經過的七個階梯的象徵。
具體的例子還有一些,但這些已經可以說明長詩中是含有蘇非哲學思想的,這是賈耶西思想傾向的真實反映。
所以,對於《蓮花公主傳奇》這類印地語愛情敘事詩,既要看到其文學性特徵,又要看到其宗教性特徵,二者互相依存,互為表里,缺一不可。

文學史地位

前文提到,印度文學評論界給予賈耶西及其《蓮花公主傳奇》很高的評價,給予了幾乎是全方位的讚揚;對於其在文學史上地位,雖然也給予了肯定,但並無集中論述。以下是筆者的看法。
在穆斯林統治印度的全部時期里,曾出現許多用印地語寫作的蘇非派詩人,也出現許多用印地語寫成的愛情敘事詩。但毫無疑問,賈耶西是印地語蘇非派詩人當中最有成就的一個,他的成就集中體現於《蓮花公主傳奇》。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印度發現的印地語蘇非愛情傳奇詩已經多達三四十部。[20]最早的是毛拉達烏德的《月女傳奇》,作於1379年,最晚的是法齊爾·沙的《普萊姆—拉坦》,作於1848年。其中比較重要的有20部。[21] 而在賈耶西的《蓮花公主傳奇》之前,除了《月女傳奇》之外,較重要的還有庫圖本作於1503~1504年的《鹿女傳奇》。應當說,賈耶西的作品既繼承了前人又超過了前人。他繼承的是前人以愛情為題材、以民間為基本素材來源的創作方法,而在作品的構思、語言運用、知識含量、藝術表現力等方面則全面超過了他們。至於後來的那些作品,也沒有一個能夠達到《蓮花公主傳奇》的水平。因而這部作品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情況下,理所當然地成為印地語蘇非愛情傳奇詩的典型代表。
如果拿印地語其他所謂“大詩”比較,《蓮花公主傳奇》大約不像其後出現的《羅摩功行之湖》那樣在印度教徒中影響深遠,但卻比其前出現的《地王頌》等更受推崇。因為它既繼承了印度古代敘事長詩的一些基本特點,具備其成為“大詩”的基本要素,同時又成為印地語“大詩”中獨特的一部,樹立了“傳奇性大詩”的典範。這是賈耶西對印地語文學的最主要貢獻。

故事內容

獅子島國蓮花公主美貌絕倫,她養了一隻能言鸚鵡,名希拉曼。蓮花公主思尋佳偶,向希拉曼訴說心曲,希拉曼為主人尋佳偶飛走。不巧,捕鳥人於林中將西拉曼捕獲,帶到集市出賣。一商人購得西拉曼,帶到齊托爾城賣與國王寶軍。寶軍王出獵,王后龍珍於宮中與希拉曼對話,問世上是否有比她更美者。希拉曼答:獅子島國蓮花公主極美,比之王后,乃天上地下。龍珍後怒,命女僕殺西拉曼。女僕怕寶軍王怪罪,未殺。寶軍王歸,果然尋鸚鵡。西拉曼將實情告訴寶軍王,又告以蓮花公主美貌。國王心嚮往之,化裝為修士帶一萬六千青年修士同赴獅子島,西拉曼為嚮導。他們渡過“七海”,千辛萬苦來到獅子島(楞伽島),在濕婆神廟裡住下。西拉曼飛去向公主報信。公主去濕婆廟拜神,寶軍王見之,驚其美貌,暈蹶過去。寶軍進城堡欲見公主,不期為國王甘德瓦森捉住,將施絞刑。一萬六千名修士將同獅子島士兵作戰,濕婆、哈努曼等大神前來助陣,甘德瓦森王被迫同意嫁女給寶軍。二人完婚,開始幸福生活,寶軍王樂不思蜀。龍珍後思念夫君,托飛鳥傳信。寶軍得信,攜蓮花公主啟程返國。途中又遇海神與吉祥天女考驗,歷經艱辛,終於回到齊托爾城。寶軍王宮廷有一祭司因練成夜叉術被逐出城邦。祭司懷恨,帶上蓮花公主手鐲去獻給德里皇帝阿拉烏丁,並極言蓮花公主之美。阿拉烏丁心動,修書命寶軍王送蓮花公主進德里。寶軍怒,拒不送妻。阿拉烏丁率兵攻打齊托爾城,大戰八年,久攻不克。阿拉烏丁詭稱議和,誘出寶軍王,擄往德里關押。蓮花後悲痛之餘,與二勇士設計救寶軍王。二勇士名戈拉和巴德爾,他們率眾抬七百乘轎子抵達德里,轎中藏有武裝士兵。二勇士通知皇帝阿拉烏丁:蓮花後必欲先見夫君,爾後才能入皇宮。皇帝同意。於是,一乘轎子被抬至寶軍王的囚室,藏於轎中的鐵匠為寶軍王除掉鐐銬,寶軍王騎馬逃出。戈拉率眾截擊皇家追兵,巴德爾護送寶軍王返回齊托爾城。此後,鄰國一王遣人下書索取蓮花後,寶軍率兵與鄰國國王大戰,二王雙雙戰死。焚燒寶軍屍體時,二王后一同殉夫。此時,阿拉烏丁攻至,唯見一堆灰燼。

卡通片

基本資料

導演: 胡依紅
編劇: 胡依紅
上映: 1992年
類型: 卡通片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國語
顏色: 彩色

劇情介紹

書生竇旭在夢中結識的蓮花公主遭到了巨妖的侵襲,夢醒時發現原來是隔壁蜂房上盤踞著一條毒蛇,竇旭打去毒蛇,重新釘好蜂房,望著歡樂的蜂群,心中無限安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