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此橋位於蓮台寺旁,名蓮台寺橋名正言順。為何又名“龍鳳橋”、“鳳凰橋”,灤縣老龍灣與蓮台寺東之花港由老龍溝相連,據傳,灣向南偏東有一龍脈順溝而延,龍脈上當出真龍天子。為固帝王之位,於唐朝敕建蓮台寺以壓龍脈。真龍被壓,必有反抗,反上必殃及黎庶。平民百姓均盼平安吉祥,蓋由此選寓吉祥之“龍鳳”及象徵瑞應之“鳳凰”而冠之。
歷史沿革
光緒年間三次洪水,恣肆橫流,房舍田壠被淹,河道多處易址。蓮台寺東一段泝河因三流合一,水大流急,淤塞嚴重,橋亦被淹損。水漸棄勾股而取弦流,即從蓮台寺西北直奔寺南而順故道。新流無橋,於光緒三十年合村公議在蓮台寺南偏西之泝河上新建一橋,取代蓮台寺橋。橋因易址未延舊名而新賦曰“公議橋”。橋系賈莊村民捐資,賈殿佐督建,為4墩5孔無欄青石板橋,孔闊2.5米,高2.3米,橋長13米,寬3米。竣工同時立碑三通,一通為記事碑,兩通為芳名碑。記事碑現保存在小賈莊一村民家中,完好無損,字跡清晰可識。
記事碑冠名“新修公議橋碑記”。碑文簡明精煉,正文僅172字。但記修橋事僅用了13字——“歲拾壹月徒杠成,拾貳月輿梁成”,余字皆為記橋東窪地之概貌及治理情況。故關於蓮台寺橋和公議橋之詳情難於知曉,無法細述。
民國30年(1941年),日本侵略軍利用泝河引灤河水在柏各莊以南沿海墾荒種稻,改修之河今稱“灤河下游輸水總乾渠”。輸水總乾渠實際借用了泝河中下游段。1969年曾對徐家莊(今屬程莊鎮)至輸水總乾渠原泝河上游進行清展治理。1976年春又對與灤縣交界處至大馬莊段進行清淤。此時,蓮台寺段之泝河又改至原故道以東,建起一座鋼筋混凝土橋。公議橋已完成歷史使命,建新橋後將其拆毀。
今蓮台寺不見蹤影,僅剩被挖得殘缺破亂之黃土崗。登高俯瞰,蓮台寺橋、公議橋舊址均被淹沒在萬頃稻菽的綠色海洋中。改道後泝河上新建之水泥橋尚清晰可見,只是河道淤積,水乾無流。但蓮台寺橋已記於志書,公議橋留於碑記,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
碑記記載
新修公議橋碑記
歲拾壹月徒杠①成,拾貳月輿梁②成。古之時,平治道途,橋其一也。州治南賈家莊西,沮洳③之地近二里許,北接花港④,西枕蓮台⑤,東距清流⑥,南通泝水⑦。自光緒九、十二年等後,灤濤橫溢,地適當其沖⑧。雖浪過潮平,礙難東西通路,非河伯⑨之肆虐,實下隰之瀦流⑩也。村居行旅衋11焉傷之,積草堆柴,終難一勞永逸。今董事諸公集腋為裘,填石成路,規模未及遠大,車馬實便往來,非惟12該村洎13近村之幸,當亦四方善士所樂與以觀厥成14者也。工竣爰15筆以記之。
光緒庚子辛丑併科16舉人魏墨林 撰文
灤州處士劉玉玢 書丹
光緒叄拾年拾月穀旦 立
注釋:
①徒杠:人行小橋。
②輿梁:橋樑。橋狀似車輿者稱之為輿梁。
③沮洳(jù rù):低洼之濕地。《詩·魏風·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美。”孔穎達疏:“沮洳,潤澤之地。”
④花港:賈莊(今大賈莊所在地)村西北之坑塘,大小泝河於此匯而南流。清光緒九年後,水患頻發,蔡家營(屬灤縣)村東灤河西壩決口,水向西南分為數股,西側一股由呂家甸(屬灤縣)北折而南,過姜家莊(屬灤縣)至蓮台下與花港之水匯合。坑塘中蓮菱花繁果碩,故曰花港。
⑤蓮台:即蓮台寺。
⑥清流:即小青河,亦名清河。賈莊村西沮洳之地東距小青河僅四里之遙。
⑦泝水:即泝河。大小泝河於花港相匯後南流至大馬莊,東折至樂營再南流,故曰南通泝水。
⑧自光緒句:光緒九年(1883年)秋七月大水,平地水深七八尺或丈余,瀕河田廬漂沒殆盡。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二十一日,灤河橫溢,水災嚴重,馬城一帶尤甚,變膏腴為沙磧(qì)。光緒二十年(1894年)秋七月大水,中下田顆粒不納,歲大飢。
⑨河伯:傳說中的河神。《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陸德明釋文:“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一雲姓呂,名公子;馮夷是公子之妻。”李善引《清泠傳》曰:“河伯姓馮氏,名夷,浴於河中而溺死。”
⑩下隰(xī)之瀦(zhū)流:存積水的低下濕地。隰,低下濕地。瀦流,停聚之流水。
11衋(xì):怨傷痛苦。
12惟:只。
13洎(jì):此作及解。
14樂與以觀厥成:願意施捨看到其成功。以,連詞。表示後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成果。
15爰(yuán):於是。
16併科:兩年或多年合在一起舉行一次科舉考試。撰文者魏墨林系庚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併科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