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沙書院

蓬沙書院

蓬沙書院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外砂鎮林厝村,始建於1870年,是當時興學育民和教化養民的場所,該書院是汕頭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書院。2012年11月入選第七批廣東省文 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蓬沙書院又稱文祠,始建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歷經18年建成的,是當時興學育民和教化養民的場所。

百年書院亟待修繕

蓬沙書院原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規模列澄海明清七書院之首,極具歷史研究價值。

有著124年歷史的蓬沙書院,在當地被稱為“文祠”,曾經是興學育民和教化養民的場所,幾經移易他用,經歷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現在一部分建築已經出現老化現象。

建築規模為澄海明清七書院之首

文祠始建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是在清廷平定外砂王興順民變後,潮州總兵方曜到外砂“辦清鄉”時,倡導並委託外砂秀才陳大義任籌建董事長,歷經18年才建成的,是當時興學育民和教化養民的場所。

蓬沙書院與方公講院相連,構成潮汕傳統民居的“雙佩劍”格局。前三進即前廳、中廳、上廳,連同兩側從屋即花巷排屋,為蓬沙書院。後包為二房夾一廳格局,為方公講院。兩院占地8000平方米,深82米,寬33米,建積2706平方米,建設規模為澄海明清七書院(即冠山、景韓、尊育、敦化、鳳山、綠波、蓬沙)之最。

蓬沙書院坐東向西,石門樓為三山門,寬達建築物寬度的一半,比例極為張揚。大門“蓬沙書院”連同左右山門“同德祠”、後包偏門“方公講院”等榜書,均出自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探花、翰林院編修、晚清書壇名家鍾德祥手跡,筆力遒勁,古樸端莊,十分珍貴。大門口擺放著一對威武石獅,石門肚為整體浮雕石刻,內容為功名才子壽和仁義禮智信的典故。

書院極具歷史建築藝術研究價值

蓬沙書院和方公講院是在清末特定歷史條件下興建起來的,有著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以及建築藝術借鑑價值。

清朝鹹豐四年(1854年),外砂王厝人王興順回響彩塘吳忠恕、官塘陳亞十、潮陽陳娘康等人,在外砂發動民變,先後占領青嶼、東炮台,攻打澄海城、鷗汀寨。歷時一年多最終被官兵平定。同治九年(1870年)潮州總兵方曜奉兩廣總督瑞麟命,在潮汕各地“辦清鄉”,清剿鄉村40餘個,外砂在清剿之列,時有謝山昆崗等多人受到處置。

身在行伍的方曜懂得“治亂需用重典”,更懂得“民以教化為本”,他在外砂各鄉籌資,倡建蓬沙書院和方公講院,委派華埠鄉秀才陳大義為籌建“兩院”董事長,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才告落成。由於建築時間長,且不惜工本,兩院建築特別是蓬沙書院的建築工藝都是上乘之作。

據當地文化研究者介紹,外砂蓬沙書院和方公講院對於研究清末“清鄉”歷史,以及潮汕書院史和建築藝術,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文物修繕

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外砂“文祠” 作為興學育民的場所,一直延至民國時期。大革命時期,兩院曾作為農會會所。1938年9月,外砂青抗會成立,會址設在蓬沙書院裡面。1946年抗戰勝利後,外砂陳惠潮等紳士利用蓬沙書院創辦蓬沙初級中學,掀起科教育民興國熱潮,1949年解放前夕,該校部分進步青年學生上鳳凰山參加革命。解放後,兩院成為外砂區(公社、鄉、鎮)人民政府的治所,直到1987年政府新建辦公樓後搬出,兩院改作鎮文化中心至今。

近年來,年代久遠的“文祠”已有部分出現嚴重老化,亟待修繕。目前,市文化局、龍湖區文化局等部門多次調研,並從“文化惠民”工程中劃出30萬為啟動資金,同時還需要發動社會民力民資參與,對百年文祠進行全面修繕。據了解,修繕後的文祠將作為文化服務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