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蹄蓋蕨系

蒼山蹄蓋蕨系

孢子囊群長圓形、彎鉤形或馬蹄形;囊群蓋灰白色,邊緣睫毛狀;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淺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淺褐色、披針形的鱗片;葉遠生。

基本信息

蒼山蹄蓋蕨系簡介

蒼山蹄蓋蕨蒼山蹄蓋蕨

蒼山蹄蓋蕨系Ser.1.BiserrulataChingetY.T.Hsieh
系1.蒼山蹄蓋蕨系Ser.1.BiserrulataChingetY.T.HsiehinY.T.HsiehinBull.Hot.Res.6(4):132,1986;Z.R.WanginBull.Bot.Res.17(3):287.1997.——Sect.OphiorrhizaChingapudS.H.WuetR.C.Ching,FernFam.&Gen.China.280-281.1991.nom.inval.
孢子囊群長圓形、彎鉤形或馬蹄形;囊群蓋灰白色,邊緣睫毛狀;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淺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
系的模式種:AthyriumbiserrulatumChrist
本系有3種。分布於四川、雲南中部和西北部以及西藏東南部;也分布於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

植物形態

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淺褐色、披針形的鱗片;葉遠生。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50-65厘米;葉柄長15-20厘米,直徑1.5-2毫米,基部深褐色,疏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向上禾稈色,幾光滑;葉片長圓形,長30-45厘米,寬14-18厘米,二回羽狀;羽片15-20對,基部2-3(-4)對逐漸縮短,對生或近對生,有短柄,近平展或略斜向下,基部一對三角形,長約2.5厘米,中部羽片披針形,長8-10厘米,寬約3厘米,漸尖頭,基部近圓形,有短柄,互生,斜向上,一回羽狀;小羽片10-12對,三角狀長圓形,長1-1.5厘米,寬5-7毫米,圓頭,並有細而密的尖刺狀鋸齒,基部略不對稱,上側常凸起與羽軸並行,下側闊楔形,略下延,基部的小羽片彼此分離,以闊的間隔分開,中部以上的彼此接近,基部以狹翅與羽軸相連,邊緣淺裂,裂片先端有尖刺狀的鋸齒。葉脈上面可見,下面不顯,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6對左右,小脈單一或分叉。葉乾薄草質,淡綠色或暗綠色,光滑;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被灰白色短毛。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長圓形、彎鉤形或馬蹄形,生於基部上側小脈上、在主脈兩側各排成1行(但在基部上側裂片上常有2-4枚);囊群蓋大,同形,灰白色,膜質,邊緣有睫毛,宿存。孢子周壁有褶皺,表面成大網狀。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0。

分布地帶

分布於四川(木里、禹城)、雲南中部和西北部(昆明、嵩明、安寧、祿勸、澄江、大姚、永仁、武定、元謀、大理、漾濞、洱源、鶴慶、麗江、蘭坪、巧家)以及西藏東南部(察隅、吉隆、南迦巴瓦)。生林下或林緣,海拔2000-3000米。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大理蒼山)。
相似植物
種和非洲產的AthyriumschimperiMoug.exFee,Gen.Fil.187.1850-52.十分相似,後者的模式標本采自衣索比亞,二者之間是否亞種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開放分類:
生物,植物,自然,植物學,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的組和系

陸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狀莖短,多為直立,少有橫走或斜升,罕細長而橫走;葉簇生,罕近生或遠生。本屬為蕨類植物中較大、分類最困難的屬之一,是蹄蓋蕨科的主幹,分布於世界各地,主產於溫帶和亞熱帶高山林下;估計全世界約有160多種,中國現知有117種和一些變種和雜種,以西南高山地區為分布中心,各省區均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