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蒲津關,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南宋初金人突窺關中,濟自蒲津,明徐達平關中,亦自蒲津濟,唐玄宗早渡蒲關詩所謂地險關逾壯也,《續通典》蒲津關,戰國魏所置,自河東而言亦曰蒲坂津,自關中而言,亦曰夏陽津。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泌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蒲津關,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南宋初金人突窺關中,濟自蒲津,明徐達平關中,亦自蒲津濟,唐玄宗早渡蒲關詩所謂地險關逾壯也,《續通典》蒲津關,戰國魏所置,自河東而言亦曰蒲坂津,自關中而言,亦曰夏陽津。
蒲津關道因蒲津關而得名,蒲津關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黃河上。古代秦晉往來皆經蒲津關道。蒲津關在唐代為六上關之一,通驛路。
簡介 道路開闢與路線變化 歷代運用 驛傳設定春來津樹合,月落戍樓空。 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 所希常道泰,非復候繻同。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奉和聖制早度蒲津關》 是唐 代詩人 徐安貞 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奉和聖制早渡蒲津關》 作者張九齡 ,是唐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孟冬蒲津關河亭作》是唐代詩人呂溫的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蒲生氏鄉(1556~1595),伊勢松阪城主,會津領主,信長之婿。戰國時期智勇兼備的名將之一。侍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兩代立下無數戰功。信長曾經評價他眼神...
人物詳解 簡介 相關考證 生平經歷 大事記今關姓主要分布於河南、甘肅、山東、江蘇等省,尤以河南省為多,約占全國關姓的41%。東北地區關姓多為滿族。關姓歷史名人,有武聖關羽;五代後梁畫家關仝,工畫...
基本介紹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歷史名人津輕為信(天文19年1月1日(1550年1月18日)— 慶長12年12月5日(1608年1月22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早期的大...
人物經歷 後世爭論 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