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學會

20世紀30年代初在蒙特婁倡導加拿大新詩運動的用英語寫作的詩人小組。他們大多是麥吉爾大學的師生,編輯出版介紹現代派詩歌的雜誌。

正文

他們的思想受17世紀哲理詩、法國象徵主義以及托·艾略特著作的影響,主張改革詩的形式,用現代的辭彙和比喻,深入挖掘現實生活中的題材。它的核心人物是詩人、評論家馬·斯密斯(1902~)。他在麥吉爾大學就讀時開始研究英國新興的現代派詩歌,寫過評論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專論。後去英國愛丁堡大學研讀哲理詩,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創辦《麥吉爾雙周刊》和《蒙特婁使者》雜誌,推動了加拿大現代派詩歌創作。1936年開始在美國密執安大學任教。他是《加拿大詩歌》(1943)和《牛津加拿大詩集》(1958)的主要編輯人。早期的作品有短小優美的自由體的風景詩,也有嘲弄現代文明的諷刺詩,主要詩集為《不死鳥的訊息》(1943)。
亞·莫·克萊因(1909~1972)與斯密斯同為《麥吉爾雙周刊》的主要編輯。他生於蒙特婁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畢業於麥吉爾大學。1933至1954年曾從事律師工作。他推崇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編輯過猶太人刊物,是猶太民族主義運動支持者。他出版過詩集《沒有一個猶太人……》(1940)和《詩集》(1944)等。早期作品多與猶太人生活有關,文筆幽默而有力。在《希特勒禍害》(1944)中則以憤怒的激情揭露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搖椅》(1948)描述了魁北克加拿大法語民族的生活,流露出懷舊感傷的情緒。此書獲得總督獎。中篇小說《第二個畫卷》(1951)以象徵手法表現了猶太人尋找理想家園的主題。
其他成員為弗·司各特(1899~)和利·甘迺迪(1907~),他們都是《加拿大信使》雜誌的編輯。司各特曾協助斯密斯編輯《麥吉爾雙周刊》,並在麥吉爾大學任教。他以文才敏銳見長,作品內容包括政治、自然、愛情等,但以抒情詩較佳,詩集有《序曲》(1945)。甘迺迪的詩有艾略特、龐德的影響,常帶有宗教色彩。《屍衣》(1933)是他唯一的詩集。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